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湖是我国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近年来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富营养化造成藻类快速繁殖并大量衰亡沉降至湖底,导致沉积物-水界面物质交换频繁,特殊的湖流现象使湖心区具有明显的沉积作用。以太湖沉积物-上覆水界面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夏季采集48个样点的沉积物柱状样(简称“沉积柱”),选取其中13个沉积柱,采用210Pb和137Cs年代学方法,分析太湖沉积速率的历史变化过程,探讨湖泊富营养化对于有机质沉积物过程的影响,并研究沉积物氮磷营养盐和典型重金属含量和通量年变化。对48个采样点,通过一维孔隙水扩散模型,估算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和重金属的扩散通量,分析内源负荷对上覆水水质影响;在此基础上,估算由于人为活动导致的营养盐和重金属累积状况,并预测沉积物中营养盐磷的释放时间,为我国东部富营养化严重的浅水湖泊的沉积物营养盐和重金属潜在的污染风险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富营养化导致太湖沉积速率增加,20世纪80年代是沉积速率突增的拐点。 在全湖范围内,太湖的沉积物沉积速率在1960年以前稳定在较低水平,然后随年代普遍递增,在20世纪80年代后增加尤为明显。湖心区的沉积物沉积速率从1950年以前的0.026~0.188 g cm-2 a-1递增到1980前后的0.035~0.278 g cm-2 a-1。在1980年以后各样点的沉积速率突增明显,在2000年后达到0.078~0.486 g cm-2 a-1。太湖竺山湾、梅梁湾、西部沿岸区、南部沿岸区和东部湖区的沉积物沉积速率的年变化趋势与湖心区的沉积速率年变化趋势相似。沉积物中总碳含量和沉积速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总碳含量偏离自然衰减曲线的时间点与沉积速率突增的时间点一致,表明沉积速率与提供沉积物碳源的水生生物关系密切,20世纪80年代后太湖沉积速率的增加与上覆水中水生生物,尤其是水华藻类的沉积具有密切关系。 2)太湖湖心区相比于其他湖区的沉积速率较大,导致营养盐和重金属在湖心区沉积作用明显。 湖心区中部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沉积速率增长迅速,在近二十年间的沉积速率达到全湖区的最大值。近几年间(2009~2012)太湖湖心区磷的年沉积通量为628~3600ta-1,氮的年沉积通量为1080~5110 t a-1。沉积速率对湖心区氮磷沉积通量的作用比沉积物中氮磷含量的作用大。与沉积物中磷和氮含量相比,太湖湖心区的营养盐沉积通量与历史富营养化指数具有更强的相关性,磷和氮的沉积通量更适合指示历史上营养物质从上覆水向沉积物输送的变化,并更适合用来反映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来太湖日益加重的富营养程度。湖心区8种重金属含量(V、Cr、Ni、Cu、Zn、As、Cd和Pb)的沉积通量与沉积物沉积速率显著正相关,呈现随年代递增的变化规律。可见湖心区的沉积速率在太湖中污染物沉积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3)太湖沉积物中氨氮、正磷酸盐、重金属离子的内源负荷为正值,呈现从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的趋势。 太湖表层沉积物孔隙水中的正磷酸盐和氨氮浓度较高,在北部湖湾区的正磷酸盐浓度和大部分湖区的氨氮浓度高于现行的《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Ⅴ类水质标准限值(NH3-N>2.0 mg L-1,TP>0.4 mg L-1)。北部三个湖湾区的沉积物营养盐(包括正磷酸盐和氨氮)扩散通量最高,正磷酸盐为2.69~4.60 mg m-2 d-1,氨氮为17.8~45.7mgm-2 d-1,而湖岸河口区是沉积物中硝氮内源释放显著的区域。全湖区范围内,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正磷酸盐和氨氮的年内源污染负荷分别为64.6 t a-1和1756 t a-1,使太湖表层水中营养盐水质恶化,氨氮、总磷和总氮内源污染为上覆水贡献的浓度分别为0.361,0.013和0.134mgL-1,使氨氮由未污染水质变为Ⅲ类水质,总磷由Ⅰ类水质变为Ⅱ类水质,总氮由Ⅴ类水质变为劣Ⅴ类水质。在太湖沉积物孔隙水中,As浓度高达0.1mg L-1以上。在部分湖区Zn浓度大于0.05mg L-1,Cr和Pb浓度大于0.01mg L-1。除了北部湖湾区,Cd、As、Zn在东部和湖心区的内源释放风险较大,其最大扩散通量分别超过0.284μg m-2 d-1,108μg m-2 d-1,53.3μg m-2 d-1。As、Zn、Mn和Fe在大部分湖区均有释放风险。全湖范围内,所有重金属均呈现向上覆水释放的总内源负荷量,Cd最低,为0.24 t a-1,Cu、Zn、Ni、Pb、Cr分别为26.44t a-1,32.8t a-1,13.7ta-1,7.94t a-1,11.4ta-1,As、Mn和Fe最高,分别为38.10ta-1,2276 t a-1,3615 t a-1。 4)湖心区的氮磷和重金属在近5年的沉积通量增加比过去迅速,磷净沉积总量超过西部沿岸区,东部河口处、北部湖区和湖湾区的磷循环十分活跃。 湖心区在近5年的氮磷平均沉积通量和自1980年以来的氮磷沉积总量都较大,仅次于浒光运河河口的对应值。湖心区的V和Pb自1980年以来的沉积通量最大。湖心区的磷净沉积总量超过了西部沿岸区,达到34.8 g m-2,对将来的磷释放可能带来巨大影响。与其他湖区相比,磷在东部河口处和北部湖区的释放总量较大,其最大释放总量分别达到57.0g m-2和21.2 g m-2,说明这两个区域的磷释放风险十分突出。东部河口处、北部湖区和湖湾区的磷最小释放时间为负值或为很小的正值,说明这些区域的磷循环十分活跃,表明这些区域很容易发生初级生产力增加,并导致富营养化现象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