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城市失忆问题尤为凸显,城市空间的变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改变,让城市居民感受城市精神家园带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变得愈发困难。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湿地是天津重要的特色地理遗产和自然环境。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天津市的城市湿地逐渐被大量占用。本案的研究对象——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水景观的环境变迁过程正映射出了这一变化,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特征和蕴含的丰富历史生活图景都使其极具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5197844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城市失忆问题尤为凸显,城市空间的变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改变,让城市居民感受城市精神家园带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变得愈发困难。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湿地是天津重要的特色地理遗产和自然环境。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天津市的城市湿地逐渐被大量占用。本案的研究对象——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水景观的环境变迁过程正映射出了这一变化,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特征和蕴含的丰富历史生活图景都使其极具研究价值与意义。近年来城市意象空间和情感记忆的研究缺少将人步行范围内小尺度的景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并且以往研究中也多只针对某一时期内人们对城市形成的意象和记忆进行分析讨论,疏漏了城市动态发展下带来的时间属性。同时作为城市内涵和意义相关研究的分支,其研究方法过度依赖于对数据的量化统计分析,忽略了环境使用主体“人”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以意象空间和场所中的情感记忆为切入点,本研究选取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水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以环境变迁为基础,进行认知地图绘制和半结构化访谈获得一手研究资料,对数据进行量化可视化分析与质性分析的有机结合。通过对认知地图提取的意象要素在GIS平台上进行量化空间分析,动态展现出了人们对于校园水景观形成的意象空间的变化特征,并对其分析了各时期的空间分布,总结归纳出影响校区水景观意象空间变迁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对来源于同一调研资料的半结构化访谈文本进行质性分析,深度探寻天津市湿地退化现象映射下的校园水景观留存的记忆、情感的流变特征,并对其进行分析与书写,解读归纳出历史因素。本研究将研究对象选至步行范围内的城市景观空间,通过量化和质性分析的结合去研究意象空间和场所情感记忆的变迁问题,为解决城市微观景观的失忆问题提供了实证研究支持。对城市失忆的问题,尤其是在进行小尺度研究范围内的景观空间意象变迁和情感记忆的研究中探讨如何提升城市家园的认同与归属感,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通过认知地图数据和访谈数据的交叉补充,将校园水景观的意象空间的变迁过程在GIS平台量化处理和可视化展现,并对其情感记忆的流变借助Nvivo软件进行质性分析和深度解读,为通过量化和质性分析有机结合研究城市景观空间相关问题建立了研究范本。
其他文献
新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的建设迅速发展,博物馆数量不断增长,馆藏文物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参观人数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博物馆的设计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当今的博物馆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过于注重外在表征,忽略内在意蕴,强调新奇怪异,忽略地域特征,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必须要明确地域性文化本身的独特性,在创新中体现出文化的特色。本研究从当前国内的地域性博物馆的设计案例出发,主要从基本特征,元素转译,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与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人民的居住需求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而我国目前的居住建筑以商品住宅为主,存在功能单一、居住人群单一、户型空间固定不灵活等问题,这与当代人民的居住需求产生矛盾,批量化的住宅设计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满足人民多元的生活需求是居住建筑设计的主要问题,新型的居住建筑应具有提升居住舒适度,构建良好城市环境的意义。良好的城市环境需要丰富的城市功能,
我国乡村区域老龄化日趋严重,到2035年,乡村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40%。与城市相比,受制于社会经济条件限制,乡村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水平往往面临更严重威胁。在人口老龄化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提升乡村建成环境的健康性和宜居性已成为城乡规划的重要工作之一。明确乡村建成环境与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关系是开展健康乡村建设的重要前提,但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与作用机制仍有待明晰。本研究通过对乡村建成环境的物质空间特征
近年来我国新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大气污染问题已经给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治理压力,实现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能代表区域大气污染状况。京津冀核心区是我国雾霾治理联动中的重要试点,本文以京津冀核心区为例,通过遥感反演2000~2019年的MCD19A2数据获得研究区AOD的时空变化,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别进行宏观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峻,城市作为自然与社会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时刻面临多样化的灾害与扰动,城市在雨洪扰动下呈现极端的脆弱性。基于城市韧性理念的雨洪韧性概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创新视角,构建科学的城市雨洪韧性评价体系,实现对城市雨洪韧性的精准认知并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对于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风险应对能力与治理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的雨洪问题,在分析国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聚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城乡聚落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孤立发展等问题制约着未来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冀东南地区位于京津冀城市群的边缘,但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京津两市对周边地区的极化效应远大于外溢效应,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县级行政区划密度高且普遍面临县域发展不平衡、城乡聚落空间体系畸形等问题、城乡聚落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
自工业革命以来,碳排放增多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与此同时,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导致居民碳排放占比逐年上升,探究建成环境与居民碳排放的影响关系,进而提出相应的空间低碳策略已经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热门话题。作为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区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充分认识住区建成环境对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影响,对于降低居民碳排放水平有很大帮助。然而,目前关于建成环境对居民碳排放的研究还存在很
社区生活圈的构建和完善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环节,社区商业设施作为生活圈公服体系构成中最贴近民生、塑造城市活力的组成部分,其整体配置水平与居民日常生活质量和便捷程度密切相关。目前,针对社区商业设施的空间配置评价,尚未形成学界认可的适用于生活圈建设标准的高效率、标准化评估方法。本文基于生活圈视角,围绕社区商业设施空间配置评价及其优化策略展开研究,对于探索天津地区乃至普适性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社区商业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一直高度重视碳排放问题。探索适合天津发展的低碳模式,是保证天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伴随着低碳景观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目标中的重要组成。承载了城市绿地中大部分的碳排放的社区公园,其景观特征极大的影响了低碳景观的优化与研究。论文将社区公园分为公共活动类、休闲绿地类和自然生态类三种类型,选取天津市中心城区12个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绿地植物、材料应用
近年来中国夜间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活力的提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夜间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活力的恢复成为实现经济复苏的首要任务。以往关于城市活力的研究主要关注白天的活力变化,对于夜间具有的区别于白天的时段变化特征关注较少。因此本文以夜间活力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分析夜间活力疫情前后的时空分异特征。新冠疫情的爆发暴露出城市诸多短板,城市建成环境作为人类活动的物质和社会空间,与疫情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