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至今四十周年,中国社会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在满足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外,人民的需求向精神层面转移。人民不再只关注于经济的增长,开始注重主观幸福感的提高,伊斯特林悖论也在中国得到证实。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不是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U”字型曲线。中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青年群体与老年群体。因此,本文基于CGSS2013数据进行实证分析。CGSS2013数据在全国一共抽取了100个县(区),调查480个村/居委会,每个村(居委会)调查25个家庭,每个家庭随机调查1人,加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5个大城市,作为初级抽样单元,总样本量约为12000人。目的是通过定期、系统地收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数据。本文依据市场转型理论和关系主义理论建立三个模型:社会经济地位模型、生活娱乐模型、政策分割模型。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采用二元Logistic基准模型及其嵌套模型对影响中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行了假设检验。通过对CGSS2013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经济地位模型对中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解释力度偏低。客观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与中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相关性显著性较低,从侧面证明伊斯特林悖论在当下的中国仍然适用;教育回报率在中年群体主观幸福感上相关性也较低。生活娱乐模型表明中年群体主观幸福感已经从物质型需求转向享受型与发展型需求;横向和纵向相对剥夺感与中年群体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比较于相对剥夺感较高的中年群体,相对剥夺感较低的中年群体主观幸福感指数更高;在亲戚与朋友的亲密度测量中,中年群体倾向于与亲戚、朋友的亲密接触,与亲属亲密度较低的中年群体相比,亲属亲密度较高的中年群体主观幸福感会更高;在政策分割模型中,地域分化不显著,而城乡二元体制分化比较明显,政治身份的不同,社会资本的占有量也是不同的。此外,在控制变量健康对中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分析社会经济地位模型、生活娱乐模型和政策分割模型,本文也对中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提出了反思,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并不能带来中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生活娱乐模型影响着中年群体主观幸福感,本文发现,通过降低中年群体的相对剥夺感,提高中年群体的社会亲密度,丰富中年群体的业余生活,完善社会政策,可以显著提高中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从而确保社会主力军——中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