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发展的最高峰,并通过科举考试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研究宋明理学认知心理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诠释与转换是中国古代心理思想研究的两个重要环节。诠释是转换的前提,是中国古代心理思想研究的基础。为了保证诠释的准确性,本研究在内在逻辑研究原则基础上,引入了方法论诠释学的部分符合整体诠释原则。中国古代心理思想研究,就是从心理角度诠释中国古代的思想。中国古代思想与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心理思想应该是为其思想母体服务的。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心理诠释不应该脱离原有的思想体系。
中国心理学史早就开始关注并研究宋明理学的认知心理思想,一些学者认为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就相当于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思维与知觉。但是通过考察张载的哲学思想发现德性之知的内涵并非如此,而是一种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是理学思想逻辑中的重要环节。程颢、程颐继承了张载的德性之知思想,但二人实现德性之知的工夫论却不一样,且这种差异分别为朱熹与陆九渊、王阳明继承,形成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程朱理学认为通过格物致知可以实现德性之知,而陆王心学则采取静坐、克己、践行等工夫来到德性之知。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程朱与陆王的工夫论,认识到其内在机制与宗教信仰相似。它通过强化人们对天理的信念,最终产生体悟天人合一境界的幻觉。这种德性之知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它不是单纯的认知,而是一种为理学思想服务的认知。其次,它的实现需要体和悟两个过程,最后,它体现出整体认知的特点。
一旦形成了这种德性之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物、人的认知就会和普通人不一样,这种认知带有道德判断的特点,也可以称为德性之知。为了和张载提出的德性之知相区分,本文将张载的德性之知称为形而上德性之知,而将形而上德性之知形成之后,人们的社会认知称之为形而下德性之知。形而下德性之知具有知有差等、道德判断、知情合一的特点。
最后,比较宋明理学认知心理思想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异同,反省了宋明理学认知心理思想极端发展给中国人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