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参与率作为衡量劳动力参与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直以来处于一个被忽略的地位。在每年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统计资料中,劳动参与率作为一个基本的指标都会出现。而在中国统计局以及其他统计单位的统计数据中,劳动参与率常常被几笔掠过。中国最早开始公布经济活动人口的数据是在1994年的劳动统计年鉴中,这时候并没有关于劳动参与率的精确数据。由于数据的缺失,至今为止,我国也没有像国外一样关于劳参率分年龄、分地区的一些对比,我们所能看到的仅仅是一个劳动参与率的总和及分性别的对比。现有的研究多从宏观经济、就业歧视、产业结构等角度来研究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同时,在对劳动参与率的研究中,我国的大多数学者都是不分性别、年龄等的笼统的进行研究,这种将男女视为同质的研究方法是不科学的。由于各国对劳动年龄人口和经济活动人口界定的不同,各国的劳动参与率的数据难免会存在误差。最近一二十年内,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女性劳动参与率正趋于平稳,而和我国情况类似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却是不断下降的。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几类,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宏观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国家相关政策等。本文主要从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家庭因素方面来分析,并为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本文通过一些数据比较和理论分析来研究家务劳动、子女抚养、老人照料、婚姻状况等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的一些面板数据,利用EVILWS3.1等工具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对回归结果给出了经济学解释。我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是偏高还是偏低,是要有一个尺度来衡量。本文对什么样的女性劳动参与率是合理的给予了说明。通过与这个标尺的对比给出了一些建议,即政策的制定不仅仅要考虑到女性自身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也要考虑到家庭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