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是苏州评弹的一种重要表演手段,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且众说纷纭,却鲜有对“表”作有创见的专门论著。然而近二十年以来,将苏州评弹作为人类口述表演文学的典范之研究,方兴未艾。国外学界不仅大有人在,如美国学者白素贞、马克·本德等,而且还出版了《梅与竹》等专著,被誉为“学术新星”。而国内的同类研究往往借用或套用文学和戏剧、影视的理论来研究苏州评弹,都未能认清评弹作为口语表演艺术的本质特点,因而也不能发现目前苏州评弹式微的根本原因。评弹艺术作为口头文学和听觉艺术,既不能全用书面语言的文学理论来研究,也不能套用视觉艺术的影视戏剧理论。国内目前尚未有一套系统的专门针对口语表演的艺术理论,因此笔者只能借鉴国外同行的一些观点,以期为构建系统的评弹艺术理论添砖加瓦。本文的论旨是“表”的本质在于转换身份。在界定其本质的基础上,再根据“表”所指的不同对象,对“表”进行分类,进而揭示“表”的作用在于打通(脚本所描绘的)书中的艺术世界、表演者以声音创造的艺术世界和听众脑海里接受的那个艺术世界。本文采取的是文本细读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大量搜集和阅读有关评弹发展历史、基本技巧、人物流派、具体表演文本和研究成果的书面资料,并尽量找寻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其次要到书场实地考察,采访听众,并在表演过程中亲身感受听众是如何被表演者带入“书境”的。最后要在这些资料中筛选出合适的论据来证明本课题的观点。同时借鉴西方口语艺术的研究方法,借用理查德·鲍曼口语表演艺术理论中的“套架”(frame)和“启动”(keying)要素说,通过揭示苏州评弹研究中被忽略的表演者与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对现今评弹艺术不景气的现实状况作出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