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对既往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寻找电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循证医学证据。2.通过临床随机单盲安慰对照研究,证实电针治疗严重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1.文献评价采用电子检索方式,对近二十年电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文献进行检索,按照Cochrane Review Handbook5.2推荐使用的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文献系统评价,采用RevMan5.2.4软件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试验研究提供前期循证支持依据。未进行手工检索。2.临床研究共纳入受试对象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组,EA)、对照组(假电针组,ShamEA),每组各32例。(1)治疗组(电针组,EA)取穴:双侧天枢、腹结、上巨虚。操作方法:天枢和腹结穴,采用2-3寸不锈钢毫针快速破皮,然后缓慢垂直深刺,直至腹膜壁层即止(刺至腹膜壁层的标准:患者针刺破皮痛后再次感觉揪痛或较剧烈的刺痛,同时医者自觉针尖抵触感),不提插捻转。上巨虚穴,用1.5寸毫针直刺1寸,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3次,局部酸胀感为得气;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3次)手法一次,共做手法三次。再分别横向连接电针仪电极于双侧天枢和腹结穴的针柄上。电针选择疏密波,频率2~15Hz,电流强度在0.1~1.0mA范围,以患者腹部肌肉轻微颤动为度。每次留针30分钟,前两周治疗5次/周,后6周治疗3次/周,连续治疗8周,共治疗28次。(2)对照组(假电针组,Sham EA)取穴:双侧天枢旁、腹结旁、上巨虚旁非穴点。定位:天枢旁:天枢穴水平旁开1寸,脾经和胃经连线中点;腹结旁:腹结穴水平旁开1寸,脾经和胃经连线中点;上巨虚旁:上巨虚穴水平旁开,胃经和胆经连线中点。操作方法: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采用1寸不锈钢毫针,配以特定长度套管,使针体正好被垂直敲入皮肤0.3-0.5寸(进入皮下脂肪层),不提插捻转。然后连接电针仪特制电源线电极于双侧天枢旁和腹结旁非穴点针柄上,频率2-15Hz,电流强度为0.5mA。特制电源线为中间电线剪断,外表如常;即电针仪显示接通状态,但实际未通电;频次、疗程同电针组。告知患者是一种有效的轻微电流输入,可能感觉不到刺激,但电流是输出的。结果:1.系统评价通过严格的筛选,最终纳入17篇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16篇为中文,1篇为英文),共涉及纳入对象1429例。8个研究报告了治疗的有效率。2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一周自主排便次数的变化。5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结肠传输功能试验的变化。13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便秘临床评分(Cleveland Clinic Score, CCS)的变化。8个研究将电针深刺作为治疗组干预措施,与药物、电针常规深度、电针浅刺进行对照研究。10个研究报告了安全性指标。其他还报告了生活质量问卷,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等。Meta分析结果显示,电针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率及一周自主排便次数改善程度不亚于口服药物疗法,优于安慰针疗法;在改善结肠运转试验方面,电针疗效与口服药物疗法相当,高于安慰针疗法;对于改善便秘评分量表(CCS)总分的近、远期疗效,电针与口服药物疗法相当,其中腹部腧穴深刺疗效优于浅刺及一般深度针刺;电针治疗功能性便秘未发现明显不良事件。2.临床研究(1)基线资料的比较共纳入64例研究对象,每组各32例。两组间性别比例、文化程度、平均年龄、身高、体重、病程及治疗前排便情况、PAC-QOL量表评分等比较无差异(P>0.05)。(2)排便情况:①完全自主排便次数(CSBM):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球形检验结果为:近似卡方为75.898,自由度14,P<0.01,不满足一元方差分析的条件。采用Greenhouse-Geisser的校正结果考察组内因素每个时点的变化,得到P<0.01,说明组内不同时点的CSB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如表8,结果表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SBM: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球形检验结果为:近似卡方为136.537,自由度14,P<0.01,不满足一元方差分析的条件。采用Greenhouse-Geisser的校正结果考察组内因素每个时点的变化,得到P<0.01,说明组内不同时点的SB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如表12,结果表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球形检验结果为:近似卡方为16.218,自由度9,P=0.063,满足一元方差分析的条件,得到P<0.01,说明组内不同时点的大便性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如表14,结果表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④排便费力程度评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球形检验结果为:近似卡方为22.354,自由度9,P<0.01,不满足一元方差分析的条件。采用Greenhouse-Geisser的校正结果考察组内因素每个时点的变化,得到P<0.01,说明组内不同时点的费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如表16,结果表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有效率治疗期结束后,治疗组脱落2例,最后统计30例,对照组32例。经配对X2检验,从表9中可以看出,治疗组治疗8周后有效率与随访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8周后有效率与随访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表10中可以看出,治疗第8周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周,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PAC-QOL量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经检验,两组各维度、总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观察时点的组间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身体状态维度在治疗4周、治疗8周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状态在治疗4周、治疗8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担心焦虑在治疗4周、治疗8周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满意度在治疗第4周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分在治疗4周、治疗8周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电针不适感、患者接受性评价经正态性检验,不适感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接受性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患者不适感比较,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性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组患者不适感要强于假电针组。电针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可以被患者接受。结论:1.系统评价表明,电针治疗功能性便秘是安全的,其各方面疗效均不亚于口服药物疗法,疗效与安全范围内的针刺深度具有相关性,与电针频率的高低无明显关系。但本系统评价纳入的文献存在发表偏倚、样本量少、缺乏统一的结局指标、质量偏低等不足,会对所得结论产生影响,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2.通过临床试验证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增加患者的自主排便次数,且效果相当。在增加完全自主排便次数、改善大便性状、减轻排便费力程度、改善PAC-QOL量表方面,总体上两组均有疗效,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起效快,有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