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鞘套传输环境下自适应编码技术研究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Bird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各世界强国对临近空间研究的不断深入,高超声速飞行器作为开发利用临近空间的重要载体,其凭借飞行速度快、快速变轨和全球快速到达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但飞行器在高速飞行时,其表面会覆盖一层等离子鞘套,等离子鞘套会干扰飞行器与地面基站之间正常的信号传输,严重影响了飞行安全。目前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类:降低传输速率、提高传输频率和通过干预机制降低鞘套电子密度。但是等离子体参数的动态性和链路难以建立有效反馈回路的特性导致上述三类方法在等离子鞘套信道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发现在等离子鞘套出现的初始阶段,通信链路并没有完全中断,只是传统的通信方式由于较高的误码率而使链路处于一种“通不好”的状态。另外,研究还发现等离子体在时域上的动态抖动和在空域上的非均匀分布导致信道中存在很多“通信窗口”,这为延长等离子鞘套下的可通信时间提供了可能。针对等离子鞘套的上述特性,本文从空时域协同和自适应编码新技术入手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等离子鞘套对电磁波传输的影响。其次,研究了等离子鞘套传输环境中信道容量的估计方法。最后,针对等离子信道空时域特点设计了分级喷泉码、短帧喷泉码和空时喷泉码三种新的自适应编码形式。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点如下:1.针对等离子鞘套信道难以建立有效反馈回路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发射天线驻波比进行信道容量估计的方法。在稳态等离子鞘套模型中,理论推导了电磁波在等离子鞘套处的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并通过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之间的负相关特性建立了发射天线驻波比与信道容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验证的方法,验证了不同频率比下,驻波比与信道容量之间的关系;在动态等离子鞘套模型中,以角度调制信号在正弦抖动的等离子信道中传输为例进行分析,建立了动态等离子信道传输模型,采用理论推导和仿真验证的方法,从信道容量的角度分析了等离子的动态性对角度调制信号的影响。2.针对等离子鞘套的大尺度模型中电子密度变化缓慢的特点,为了提高关键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分级喷泉码的通信方法。研究了通过混合度分布函数实现信息不等差错保护的方法,讨论了信道条件变化时信息分级的调整规则。建立了分级喷泉码在再入飞行器遥测信道中的传输模型,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分级喷泉码可实现关键信息在等离子鞘套中的最优传输。3.针对等离子鞘套的中尺度动态抖动模型和干预机制下的等离子鞘套信道在时域上会存在很多“通信窗口”的特点,从信道时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入手,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短帧喷泉码的通信方法。分析了含有“通信窗口”的等离子信道的特殊性及短帧喷泉码对该种信道的适应性,讨论了短帧喷泉码的编译码方法,推导了编码参数与“通信窗口”之间的关系及各参数对通信性能的影响,讨论了驻波比变化时短帧喷泉码各参数自适应调整的规则。建立了短帧喷泉码在再入飞行器遥测信道中的传输模型,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短帧喷泉码可利用等离子鞘套在时域上的时隙资源进行有效的信息传输。4.针对飞行器迎背风面等离子鞘套分布的差异会导致信道在空域上出现很多“通信窗口”的特点,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常规测控通信方法无法利用的有限空域信道资源,本文在分级喷泉码和短帧喷泉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空时喷泉码的通信方法。分析了等离子鞘套下多天线系统的信道容量,设计了等离子鞘套下空时喷泉码的编码方法,讨论了空时喷泉码在无反馈回路的单向传输链路中分集和复用的自适应切换方法。建立了等离子鞘套传输环境下的多通道下行通信链路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空时喷泉码可利用多条链路上的时隙资源进行有效的信息传输。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等离子鞘套信道中空时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等离子鞘套信道“通不好”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其他文献
分层粗糙面及其与目标的复合散射和成像在雷达探测、目标识别、微波成像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于探地雷达探测中分层粗糙面以及分层粗糙面与埋藏目标的宽带复合电磁散射,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进行建模和计算,可以方便地处理包括不同粗糙度分层粗糙面与不同形状大小、不同介电属性目标所组成的较复杂的媒质模型,且计算精度高。时域有限差分法是一种便于处理宽带散射的时域方法,能够很好地适应探地雷达探测主要
金刚石作为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具有超强的抗辐照特性、皮秒级的超快时间响应、极高的热导率、极高的击穿场强,使其成为下一代强辐射场核探测器的理想材料。随着化学气相淀积(CVD)合成金刚石技术的发展,CVD金刚石核探测器在高能粒子探测、强辐照高温环境探测、脉冲场探测等多种应用场合表现出明显优于传统硅基核探测器的性能。金刚石核探测器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金刚石核探测器的性能不一致性巨大且机理尚不明确,高性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是一种成熟的遥感技术,它能够高度精确的测量如地形、地表形变以及冰川运动等重要的地球物理参数。雷达系统的观测信号为相位主值,因此相位解缠绕(Phase unwrapping,PU)成为InSAR技术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其求解性能也直接决定了后续遥感产品的性能。在过去几十年中,传统的单基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涡旋光束因其携带的轨道角动量,在光通信、光学微操控、光信息处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而得到了广泛关注。对自由空间光通信而言,涡旋光束可以极大地提高信道容量,但由于大气湍流对光束相位的随机扰动,引起了光斑扩展、光束漂移、光强闪烁等一系列常见湍流效应,此外对涡旋光束相位的扰动还会造成螺旋谱弥散、模式纯度降低,这些传输效应对光束的通信性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分析大气湍流对涡旋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雷达采用发射分集技术,可以有效实现系统自由度的扩展,其灵活可控的工作模式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新体制发射分集MIMO雷达成为近些年来热门的雷达系统之一,通过引入频率偏移量或时间偏移量,进一步扩展发射自由度,实现多维域性能提升,为现有MIMO雷达发射方向图设计,复杂度高,多普勒容忍性较差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
现代战场电子环境日趋复杂,雷达干扰和抗干扰技术在斗争中不断演化。其中,欺骗式干扰,尤其来自主瓣方向,是一种极具威胁的干扰方式。随着数字射频存储器(DRFM)技术日渐成熟,显著增强了欺骗能力。通常,干扰设备对雷达系统发射波形进行复制并延迟转发产生虚假目标,给鉴别真、假目标信号及干扰抑制带来了困难。机械扫描雷达到相控阵雷达直至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的革新,增加了系统可控自由度,扩展了阵列雷达系统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活、工作方式将彻底改变。然而,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威胁。本文基于分层检测,整体协同的思想,设计了点、线、面三层的入侵检测体系架构,分别对单一目标网络、不同本地网络之间(时间,空间)以及本地网络与云平台之间的入侵检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现有未知攻击检测方法仅定性选取特征而导致检测精度较低的问题
氮化物半导体因其优异的特性在发光二极管(LED)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开启了全新的照明时代。特别是近年来,基于In GaN和AlGaN的紫外LED由于具有不含汞、体积小、功耗低等优势,广泛用于固化、真伪检验、杀菌、消毒等领域,已成为新一代固态紫外光源的重要选择,受到了业界广泛关注。然而,长期以来,实现具有高可靠性的氮化物紫外LED一直是业界的核心挑战之一。由于氮化物中普遍存在高密度位错缺陷和点
由于臭氧层对200~280 nm波段紫外辐射的完全吸收,此波段在大气层中几乎不存在,因此我们称之为“日盲”波段。基于此波段的紫外探测器由于具有背景噪声低和虚警率低等优点,其在紫外制导、紫外空间预警和导弹预警等军事领域和在高响应火灾预警、电晕检测、大气环境监测等民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众多宽带隙半导体中,β-Ga2O3作为一种新型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其独特的化学和物理特
空间目标状态估计旨在精确实时地获取目标在轨姿态、结构几何和非平稳状态下的运动参数,为目标动作意图分析、潜在故障威胁排查、航天态势发展预判提供有力信息支撑,是当前空间态势感知领域的核心技术。地基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SAR)具备全天时、全天候、主动式空间探测能力,通过窄带精密跟踪、宽带高分辨成像的工作模式为目标状态分析工作提供观测支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