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县释迦塔,于公元1056年宋辽时期始建于今山西朔州,高约66.41米,全木干架,是我国境内最高大的古代建筑。木塔经历近千年风雨,近代又遭炮弹打击,造成了一些构件损伤,二层明层柱发生明显倾斜,据近年持续观测,塔身侧扭有继续发展的趋势。21世纪以来,有不同专家学者提出落架大修、木塔全支撑、上部抬升等三种维修方法,但从工程量规模、木塔施工损坏、塔内不可动文物保护等方面尚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课题组已有多年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本着“不改变文物原貌”的文物修缮保护原则,针对木塔“积木”结构,按照“托梁换柱”、“原位更换(修补)残损构件,打牮拨正”的思路,甄选适用的工程技术,设计出木塔修缮方案。基本思路为根据中国传统木结构由方木构件水平磊放结合榫卯搭扣连接而成的特点,将受损构件通过适当支托从原结构中取出进行修复或换新后放回原位。支托承重结构本身是一幢功能完善的外部专设的建筑,内部设有输送道、起重机、空调、临时文物储存间、修缮车间、监控、保安室,修缮期间局部开放游览的观览台等各类必要设施。该建筑结构作为对塔施工的反力支架,八面设24道滑动伸臂,从木塔第三层外立面穿入至木塔内部,伸臂根部支承于外部钢结构支护台上,桁架与木塔构件之间用柔软的保护垫相隔接触,以避免局部挤压造成新破坏。该方法力求不损伤木塔结构及内部不可动文物,保障木塔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外设辅楼本身需考虑完成修缮后包括临时基础等全部新加结构要可拆除,上部结构全部设计为装配式,可无损拆装,现场须满足无火星、无油污、无扬尘、无振动、低噪声等特殊要求。辅楼结构的设计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其结构选型、柱网与层高、层数、滑动伸臂尺寸以及专门设计的钢框架结构现场无焊接装配技术,新楼基础与场地保护方案均是根据现场实地情况,恪守对文物“无损伤”、操作“可恢复”的文物保护原则,按照木塔结构实际几何尺寸、材料物理特性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所设辅楼自身、以及承担木塔荷载的工况下均具有可靠的安全性能,同时选择了最常规、最稳妥、最保险的结构形式、施工方法,从多方面避免各种可能的不可控因素,从而确保不对木塔造成损伤。研究成果为一套按工程施工图深度要求进行了绘制的应县木塔修缮支护台架的结构施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