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质界面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地质体(含地质流体)之间的接触交界部分,是两者之间的陡变过渡带。界面两侧的地质体(含地质流体)具有不同的岩性类型、不同的矿物组成、不同的化学成分、不同的结构构造,以及不同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地质界面的成矿作用实际是构造-成矿作用的主要类型和重要方式,界面成矿不仅仅涉及到单纯的成矿空间,它还涉及到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化学的地质作用,其核心问题是构造界面和成矿流体的形成、演变、运动以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桂中凹陷北邻桂北隆起,南至凭祥-大黎深大断裂;东北以龙胜-永福-东乡深大断裂为界与桂东北凹陷相连,东南与大瑶山隆起接界;西以南丹-河池-昆仑关深大断裂为界与右江海槽毗邻。桂中凹陷在区域上属于扬子及华夏两大古陆之间的活动带——南华裂谷带的一部分,为裂谷海槽型沉积盆地,是一个晚古生代大型沉积凹陷区,其周缘发育多种类型、多个级次的地质界面。加里东运动后,南华裂谷带闭合、消亡,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拼合成古华南大陆壳。处在扬子和华夏两大陆块之间拼接、缝合部位的桂中-桂东北地区和桂西地区,是扬子和华夏两大古陆多次发生开合作用的主要地区,为大地构造的薄弱地带,区域性的大地构造运动仍具有相当强烈的活动性,在D-T2大陆形成发展时期,桂中-桂东北地区仍旧长期下沉,形成具陆缘盆地性质的大型桂中凹陷盆地和桂东北凹陷盆地。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超大型、大中型矿床10余处,小型矿床或矿点数百处,如南丹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北山、盘龙大型铅锌矿床,大明山大型钨矿床,龙头山、福六岭、六九顶中型金矿床,两江中型铜矿床,泗顶中型铅锌矿床等,它们在空间上主要产于:①沉积盆地与隆起区接壤地带;②地层角度不整合面及其上、下地层中;③中酸性侵入岩体周围;④多组断裂构造的交汇地带,其形成与分布明显受到凹陷周缘地质界面的控制,体现了地质界面控岩、控矿和成矿的特点。桂中凹陷周缘主要地质界面类型按规模大致可分为三个级次:扬子古陆边缘构造、深大断裂与泥盆纪-寒武纪地层不整合面及大型岩体接触带、中-小型构造系统分别为桂中凹陷周缘第一、二、三级成矿-控矿地质界面;按形成的地质作用又可归类为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质界面(包括地层不整合面、层序边界面及高孔度生物灰岩、白云岩等)、岩浆作用形成的地质界面(包括岩体接触带、火山机构等)和构造作用形成的地质界面(包括古陆边缘、深大断裂带、次级断裂(节理)裂隙系统、褶皱虚脱部位、层间滑脱(破碎)带等),并分别论述了各级次地质界面的成矿-控矿意义。从地质界面成矿-控矿作用出发,将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床大致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与沉积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床、与岩浆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金铜多金属矿床、与复合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锡多金属矿床,并详细论述了其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与沉积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床是指产于桂中盆地边缘沉积不整合界面附近沉积岩中的铅锌多金属矿床,其成因多与盆地热卤水有关,是由各种非岩浆成因的盆地流体发生改造所形成的矿床,属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与岩浆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金铜多金属矿床是指产于桂中盆地边缘与隆起区过渡带中靠隆起区一侧的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及其附近的金铜或铜钨多金属矿床,其成矿作用主要与酸性和中酸性中-小型岩浆岩体有关,是由岩浆来源的气水热液交代与充填作用导致成矿物质富集所形成的矿床,属岩浆热液型或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矿床;与复合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锡多金属矿床是指产于桂中盆地边缘深大断裂带上隐伏或半隐伏的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及其附近的锡多金属矿床,其成矿作用主要与泥盆纪同生沉积作用和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改造富集作用有关,属岩浆热液-盆地热卤水复合型锡多金属矿床。基于地质界面成矿-控矿理论,分别建立了与沉积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与岩浆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金铜多金属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和与复合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锡多金属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在近年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基础上,运用相似类比法初步圈定了武宣盘龙-司律铅锌矿、宾阳六章钨铜铝矿、河池北香锡多金属矿、南丹罗富铅锌多金属矿和贵港镇龙山银铅锌多金属矿等5个具有大型-超大型资源潜力的找矿远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