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佛寺水库亦称石佛寺人工湿地。石佛寺人工湿地是在石佛寺水库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是东北地区典型的大型表面流人工湿地,建立以来,改善了区域环境,净化了水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些新的水环境问题出现,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通过水质监测、野外调查、试验、模型分析评价等方法,对存在的水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综合治理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石佛寺水库2009-2015年进口、出口处水质进行分析与评价,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为DO、BOD5、CODMN等七项水质监测污染指标,评价时段为汛期与非汛期,结果表明:湿地出口基本维持在Ⅲ类水质级别标准,总体来看湿地对水质净化效果良好;但对单项污染指标指进行评价时发现,湿地水质主要存在的两种污染指标因子是TN和TP;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变化来看,湿地已存在水质净化功能趋于饱和的问题。(2)运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对石佛寺水库进、出口七项水质污染指标进行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出口断面水质较进口断面水质有明显变好趋势,说明湿地在对污染物的拦截、净化功能上发挥出色,但湿地进口处CODcr和TN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上游来水两种污染物质未得到良好的控制,也是当前水库面临的主要水环境问题。(3)对石佛寺水库三个典型区域进行底泥的调查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湿地存在严重的淤积问题,以主河槽区淤积最为严重,是因为此区水域面积大、上游携带的泥沙杂质等滞留于河底以及长期未进行底泥疏挖等造成的;其次为芦苇蒲草区和荷花区,主要淤积原因表现为水生动植物死亡后沉积于水体底部,长期累积所致,水底的沉积物由于受浓度变化的影响会释放氮、磷等营养物质。(4)通过野外调查与分析,发现湿地还存在着其他水环境问题,包括水生植物建设问题;生物淤积现象;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过度生长;湿地综合规划与治理问题等。(5)根据功能定位、水环境保护目标与原则,将石佛寺水库划分为四处功能区:水源涵养区(分为牧草种植区和水源涵养林区),湿地生态景观区(分为芦苇蒲草区、荷花区和人工岛屿区)、库岸植被过滤带区和主河道区;各分区在水环境保护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通过比选与适用性分析选定以下技术应用于本研究:水生植物净化技术、生态浮床技术、底泥疏浚技术、库岸植被过滤带技术、水生植物管护技术和封禁治理技术。(6)将分析得出的水环境问题落实到各功能分区,根据各区的特点,针对问题将选定的技术措施应用于各功能区,利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水生植物管护措施三者相结合的形式,对石佛寺水库目前存在的水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水生植物的资源化建设,减少二次污染。对水库上游污染治理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通过综合治理措施的布设,可使各类水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水环境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