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唐代墓志汇编》为中心,研究唐代权葬及迁葬问题。丧葬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的情感寄托。研究唐代丧葬制度对于理解唐代社会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唐代墓志汇编》中,对唐人的丧葬形式,有“归葬”、“权葬”、“权厝”、“迁厝”、“迁祔”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其实勾勒了唐人在死后的不同归宿。第一种是归葬,即归葬祖茔,这是最为时人认可的丧葬方式。第二种是权葬,又称权厝,即权且埋葬在祖茔之外的地方。第三种是迁厝,又称迁祔,即在权且埋葬之后,又迁回祖茔归葬。在三种方式中,关于归葬,前人学者已有充分研究,而权葬和迁葬,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将权葬与迁葬结合起来考虑,在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唐代墓志汇编》中所记载的权葬信息,并主要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唐人的最终归宿问题,以及时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本文认为唐人权葬后有两种可能,一种指权葬后不再迁葬,权葬地即为最终归宿地;另一种则是权葬后,再迁葬祖茔或其他地点。出现权葬及迁葬现象,是由文化、习俗及经济等众多因素造成的。笔者认为,虽然在唐代社会宗族观念依然很强,但不再归葬祖茔,而是权葬于现居地的情况也大量出现。究其原因,是社会流动使唐朝聚族而葬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弱化。另外,很多案例表明,很多人在权葬后不再归葬祖茔,而是迁葬两京,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考虑方便任职于京城的后人时时祭拜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政治因素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