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述了化合物与核酸相互作用方式及其研究的发展状况,总结了化合物与核酸作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前景,简单介绍了咪唑啉类化合物合成方法及研究进展,以及在医药、缓蚀剂、表面活性剂和催化剂等方面的应用。本课题采用微波辐射法,由吡啶-2,6-二甲酸与乙二胺一步合成了2,6-二(2’-咪唑啉-2’-基)吡啶化合物,收率达到71%,反应时间仅为1.5h。而文献曾报道用吡啶-2,6-二甲酸、SOCl2、P2S5、乙二胺等为原料,通过多步反应合成了此化合物,但操作繁琐、耗时长,且产生有毒气体,收率仅为47.7%。相比之下,采用微波辐射法显著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收率,减少了环境污染。采用常规方法,合成了铬、锌、铜、镍四种过渡金属的2,6-二(2’-咪唑啉-2’-基)吡啶配合物,并通过红外、紫外、核磁、摩尔电导率、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与分析,推测出配合物的化学式分别为:[ZnLNO3]NO3、[CuLNO3]NO3·2H2O、[NiLNO3]NO3·2H2O、[CrL2][NO3]3。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数据相对配体都发生了不程度的移动,充分说明金属离子已与配体发生配位作用。采用紫外光谱、黏度法研究了这四种过渡金属配合物及配体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这些物质与DNA作用时,紫外吸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增色,表明它们与DNA发生氢键作用;DNA溶液黏度随配合物浓度增加而减少,表明配合物与DNA发生了静电作用,而DNA溶液黏度随配体浓度增加变化不明显,表明配体与DNA可能发生了沟面结合作用。本工作还运用Guassian 03量子化学程序包中的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由吡啶-2,6-二甲酸与乙二胺一步合成2,6-二(2’-咪唑啉-2’-基)吡啶化合物的反应过程。对化合物和脱氧核糖核苷酸单体(dAMP, dGMP, dTMP, dCMP)全自由度几何优化。相同水平计算得到分子NBO电荷、分子半径、偶极矩、分子总能量、分子前线轨道能量、红外光谱图。通过TD-DFT方法,计算紫外吸收光谱。采用规范不变原子轨道GIAO法,计算它们的1H NMR和13C NMR化学位移值。通过分析比较,计算值与理论值在一定程度上相对一致。并模拟了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得到了与实验一致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