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颌面部疼痛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近年的研究发现疼痛的形成和发展与信号转导的多条通路密切相关,其中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已成为研究热点。大量的研究表明,p38MAPK通过对细胞转录、蛋白合成、受体表达等多方面的调节,在神经元可塑性变化及疼痛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深入分析p38MAPK在口颌面部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信号转导在口颌面部疼痛中的功能,并为发现更有效的疼痛治疗靶点提供依据。米诺环素多年来作为一种抗生素药物已成功地应用于人类感染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最近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中发现米诺环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够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那么,在口颌面部炎性疼痛中米诺环素是否起作用以及米诺环素的作用是否与p38MAPK通路有关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目的:通过建立福尔马林致口颌面部炎性疼痛模型,研究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核)c-fos、GFAP和OX-42的变化时程,探讨口颌面部炎性疼痛的中枢致敏机制;观察Vc核中p38MAPK磷酸化水平(活性)的变化及其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的镇痛疗效,探讨p38MAPK在口颌面部炎性疼痛中的作用;经中枢和外周给予米诺环素,观察米诺环素对福尔马林致口颌面部炎性疼痛的作用,并通过观察其对p38 MAPK活化的影响,探讨米诺环素在口颌面部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材料和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在左上唇皮下注射2.5%福尔马林50μl建立口颌面部炎性疼痛模型。1.分别在造模后30、60、120、240、360min各时间点,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大鼠Vc核c-fos、GFAP和OX-42表达的情况。2.在注射后10、20、30、40min各时间点用免疫蛋白印迹方法,检测各组大鼠Vc核p38活化(p-p38)的变化情况;大鼠小脑延髓池内置管后于造模前20min给予p38MAPK抑制剂SB20358 0,通过行为学和c-fos表达情况,观察其镇痛效果。3.各组大鼠在注射福尔马林前1h腹腔注射米诺环素(60 mg/kg,90mg/kg)或在注射福尔马林前2 0 min小脑延髓池注射米诺环素(60μg,120μg),每组动物测定痛行为反应后,用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蛋白印迹法分析各组大鼠同侧Vc核c-fos、p-p38和OX-42表达的变化。结果:1.在左上唇皮下注射福尔马林后,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fos阳性(fos-immunoreactivity, Fos-IR)神经元在注射后30min即可观察到,120min达到峰值,到360min观察结束仍有较高的表达。GFAP-IR在福尔马林注射后30min即有较高表达,60min达峰值后下降,240min即恢复到正常水平,二者分布区域相同。OX-42-IR 1d开始出现,3d后明显,7d达到峰值,14d后开始减弱。2.在左上唇皮下注射福尔马林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Vc核中总p38MAPK水平无明显变化,但是p-p38水平明显增加。p-p38在福尔马林注射后10min即可以检测到,20min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预先经小脑延髓池注射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可以明显抑制福尔马林引发的第Ⅱ期疼痛行为反应,并且抑制疼痛引发的Vc核的c-fos表达。3.大鼠左上唇注射福尔马林引起的痛行为反应包括两期,预先腹腔(i.p.)或经小脑延髓池(i.c.)注射米诺环素在较大剂量(i.p.90mg/kg, i.c.120μg)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第Ⅱ期痛行为反应,但对第Ⅰ期痛行为反应没有作用。预先腹腔或小脑延髓池内注射米诺环素可以抑制福尔马林注射后诱导的p-p38、c-fos和OX-42的表达,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1.在大鼠上唇皮下注射福尔马林可以引发典型的二期疼痛反应,是较好的口颌面部炎性疼痛模型。2.在福尔马林致口颌面部炎性疼痛模型中Vc核内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先后被激活,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对炎性疼痛刺激的调节。3.福尔马林致口颌面部炎性疼痛模型中p38MAPK活化水平增加,p38MAPK通路被激活,参与病理性疼痛的形成;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可明显缓解疼痛,进一步证实了p38MAPK在口颌面部炎性疼痛中的作用。4.米诺环素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p38MAPK通路缓解福尔马林诱发的口颌面部炎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