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菜市场是公益性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多种多样、价格便宜的新鲜食品,是居民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重要的实体空间。近来不少占据优良区位的老菜市场被拆除,新增购菜点未能平息“购菜难”问题。本文关注菜市场的规划和设计问题,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调查、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梳理了海淀区菜市场发展历史、蔬菜零售设施现况和现有的政策法规,并分析归纳海淀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地区居民购菜偏好和不同蔬菜零售设施的使用状况,进而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优化建议。本文通过分析问卷和访谈结果认为购菜行为受到居民的人口特征、蔬菜零售设施的特点和布局形式的影响。首先,每个在家庭中负责购菜的人可划分为上班族、全职太太和退休老人三类。三类主体的购菜时间、设施使用习惯和关联需求有明显差异,另外,受所处城市区域的发展程度、家庭经济条件、消费观念等的影响,三类主体的需求和行为呈现多样化。其次,对海淀区菜市场、超市生鲜区、菜店、菜车和流动菜贩五种不同的蔬菜零售业态进行比较,发现菜市场在新鲜、种类齐全、价格便宜、可挑选方面占有优势,且对保育多样化的饮食文化有重大意义,但存在附加功能不完善、场地规划不甚合理等问题;菜店和菜车是重要的辅助设施,但菜车存在无处停放,等候空间不舒适的问题;流动菜贩价格便宜、机动灵活但缺失正规的摊贩空间。第三,通过分析清河、甘家口、清华园、上庄四个典型地区的蔬菜零售设施布局模式,发现设施的组合布局再分配了不同业态之间的竞争优势,居民购菜出行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从出行特点看,城市地区购菜地点就近,从超市、菜店购菜比例高;城市边缘区以菜市场为主体,就近购菜不突出;单位大院由于内部菜价高,购菜范围扩大,出行机动性高。从建设“一刻钟便民服务生活圈”和绿色宜居城市的目标出发,文末总结两种合理的可切实解决居民购菜问题的菜市场布局模式,即均质高密度布局社区级设施和结合公交系统布置街道级的大型设施;并从制度层面和街道级、社区级、设施级的空间规划设计层面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