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财政是指1994年中国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分权体制不健全,出现了事权逐步下降而财权逐步上升的财政体制格局。地方政府为缓解财政压力,通过土地收购整理和土地出让之间的价格差来获取土地出让收益的过程。在大力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背景下,土地财政的出现,给缺乏资金来源的地方政府注入了强心剂。它增强了政府的综合能力,推进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也使房地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同时,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城市用地无序扩张、土地资源开发浪费和房价的不断攀升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增加了地方财政金融风险、造成了经济结构失衡,并制约了土地财政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土地财政存在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土地财政作为政府增加收入的一种方式,在国内外都十分常见。对于国外土地财税制度的研究,特别是财政分权制的研究,使我国学者在研究我国土地财政时有了更成熟的理论基础。他们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土地国有的国情,分析出我国土地财政区域化差异的两个假说。其一为财政压力假说,即一个地区的财政压力越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下,其土地财政现象也会越突出;另一个为GDP竞赛假说,即地区的经济增长越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下,其土地财政现象也会越突出。 本文的中心思想为研究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的原因。根据研究综述发现现在国内有两个土地财政产生原因的假说,一个是财政压力假说,另一个是GDP锦标赛假说。本文收集了湖北省13个市2000-2014年数据,用土地出让金在当地GDP总值中所占比例作为财政强度指数,用政府财政支出与当地GDP之比作为财政压力指数,用GDP的增长率作为GDP增速指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做出回归。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湖北省13个城市中财政压力假说为土地财政的影响因素这一假设成立,各地区土地财政的不同,是根据各地方的财政压力来决定的。通过以上指出政府需要通过规范土地市场,提高政府财政透明度,规范政府行为等来协调各区域土地财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