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经会阴灰阶超声观察产后女性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盆腔脏器(尿道、膀胱、子宫、直肠)位置的变化,联合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观察产后女性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耻骨直肠肌的弹性参数差异,来评估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产后6-8周在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产后体检并在该院进行产后康复治疗的初产妇30例作为研究对象(康复组),另选取产后6-8周在该院体检符合纳入标准但未进行康复治疗的初产妇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经会阴灰阶超声在静息状态下和最大Valsalva状态下分别观察、测量尿道、膀胱颈、宫颈、直肠的相对位置,即从耻骨联合后下缘作一条水平线为参考线,分别在静息状态下和最大Valsalva状态下测量以下数据:膀胱颈、宫颈最低点及直肠壶腹部至参考线的垂直距离(BSD、C-VD、RA-VD)、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RA),以上数据分别于产后6-8周及产后12-14周(即康复组治疗一个疗程后)后各测量3次,取平均值,并且根据静息和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的位置变化和尿道倾斜角的变化来计算膀胱颈移动度(BND)和尿道旋转角(URA)。同时在最大Valsalva状态下观察受检者尿道内口漏斗的形成情况。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分别测量双侧耻骨直肠肌(PR)前部在静息和最大缩肛状态下的杨氏模量值,测量3次取平均值,并计算双侧PR在收缩前后的差值。结果:1.经会阴灰阶超声对两组受检者盆底结构的研究:两组受检者产后12-14周与产后6-8周经会阴灰阶超声的参数分别对比:两组受检者静息状态下的C-VD产后12-14周(康复组治疗后)与产后6-8周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均比产后6-8周好转,尤其是在最大Valsalva状态下:康复组康复治疗后与康复治疗前对比、对照组产后12-14周与产后6-8周各数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14周,康复组与对照组经会阴灰阶超声的参数对比:静息状态下,康复组BSD、C-VD、RA-VD较对照组略大,康复组RA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其中两组R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SD、C-VD、RA-V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Valsalva状态下,康复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各组数据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SWE对两组受检者双侧PR弹性参数的研究:康复组治疗后静息状态和最大缩肛状态下双侧PR弹性参数均较治疗前增大,并且各组数据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产后12-14周静息状态和最大缩肛状态下双侧PR的杨氏模量值较产后6-8周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侧PR收缩前后差值也较产后6-8周增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PR收缩前后差值较6-8周时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14周两组间比较:康复组在静息状态和最大缩肛状态下各组参数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最大缩肛状态下双侧PR的杨氏模量值、双侧PR收缩前后的差值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两组受检者尿道内口漏斗化的研究:康复组康复治疗后尿道内口漏斗化发生率明显下降,由43.33%下降至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产后12-14周尿道内口漏斗化发生率与产后6-8周相比也稍下降,由46.67%下降至3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14周两组间尿道内口漏斗化发生率相比较(康复组10%、对照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初产妇产后初期的盆底结构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及时进行康复治疗能够更好地帮助盆腔脏器的归位,并且增加盆底肌肉的硬度和收缩性,从而促进盆底肌的恢复。2.产后及时进行康复治疗能够增加膀胱颈和近端尿道的稳定性,从而一定程度地预防产后SUI的发生。3.经会阴二维灰阶超声联合SWE可以量化地对产后妇女盆底结构及功能进行评估,为临床产后康复治疗的效果提供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