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今人类经济体系跨越民族社会、国家疆界和地理类型的制约,在全球范围尺度上的建立,推动了各民族、各国和各地区的文化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等的趋同化。与此同时,信息时代互联网络的建立,加速了具有普遍化价值观效率的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作用。“民族和地区”的概念从来就是与“全球”的概念相伴的,人类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性和地区性文化意志的勃兴和加强,它们构成了多种文化并存的全球文化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民族性和地区性文化意志作为一种存在,在场所营造的环境意向中表现出了特有的文化品质,文化品质不仅体现在从营造理念→行为规则和发生事件→实体形态的一系列连贯的环境意向的塑造上,更体现在对环境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上。论文通过对文化品质的研究,建立了把握场所文化品质的认知方式,从其涉及到的复杂的文化诸多方面中遴选出对环境创造最为本质的要素,并以此为核心来区分各种环境场所的文化品质的类型。场所营造中所展现出的实体与理念结合的紧密程度,是文化品质得以感知、体悟、品判和认同的关键环节。
论文上篇:着重论述文化品质存在于场所营造中的现象和价值,以及它作为民族性和地区性环境意向的“基因”,即在各历史和经济阶段,它均是场所营造活动存在与变化的核心,构成了场所的本“源”。通过对与文化品质相关的场所理论的解读,归纳文化品质的类型,研究和认知民族性和地区性的场所文化品质。
论文中篇:通过研究文化品质的内核基质、表述机制、演变方式和文化传统的传承,认为民族和地区性文化意志构成了文化品质最核心的“话语权”,话语权的丧失必然导致环境特色丧失。在文化主体意识确立下的场所文化品质再结构,是民族性与地区性文化环境意向在现时和未来发展的目标。
论文下篇:通过对建成环境衰落现象的研究,分析文化品质在其各个层面上的变因,评估复兴的可能性及其对于整个环境聚落的价值所在,找寻符合时代发展相适宜的复兴途径。论文将两个宗教环境聚落——西藏的大昭寺地段与九华山的化城寺地段进行横向对比研究,以抽取各类文化影响因子的方式来把握其文化品质,并通过对比研究,在实践中探索九华山化城寺地段场所文化品质的复兴途径。通过研究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认知城市发展的轨迹和地区性的文化意志,把握其在城市环境构成中的作用以及在现时所受到的影响。因借对鲁迅故里历史街区所进行的纵向深入实践,将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