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中泰关系史的角度出发,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北京大学与朱拉隆功大学创办史进行研究。文章分成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泰教育改革的比较;二)北京大学与朱拉隆功大学创办初期过程的比较;三)北京大学与朱拉隆功大学创办初期的人事组织、教学机构及课程设置的比较;四)北京大学与朱拉隆功大学创办初期对中泰两国近代化的贡献的比较。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北京大学与朱拉隆功大学创办史的比较,探讨其办学的主导思想、两校创办初期的进程以及结构等方面的异同,分析并总结其各自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以使两校互相进一步认识,促进中泰友好关系。并且,为目前中泰两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历史的借鉴与启示。
北京大学与朱拉隆功大学都是十九世纪末中泰两国进行近代化改革的重要产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光绪皇帝实行戊戌变法的首要举措。而朱拉隆功大学最早的前身文官训练学校(1899年)则是朱拉隆功改革的直接产物。后来,又相继更名并升级为内臣学校(1902年)、朱拉隆功文官学校(1910年)以及朱拉隆功大学(1916年)。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教育改革便是两国近代化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北大与朱大就是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诞辰的。而两校在创建初期则遭到了程度不同的阻力,经历了不少挫折与弯曲的漫长过程。但正是因为统治者对兴办教育事业抱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并在整个过程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它们的发展才能沿着曲折的道路而不断地前进。
另外,在下属的教学机构与课程设置方面,两校既保持了其传统教育内容,同时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开设新的教学机构与课程,以教授西方先进文化知识,表现出其“中体西用”、“泰体西用”的办学思想。但两校因办学宗旨的重点有所不同,而开设的教学机构也各有特点。它们反映了两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由于刚创办,规模较小,北大与朱大在其建立初期都未能培养出任何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当初两校还属于高等学校阶段。它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是专门职业的人才。关于促进国家近代化进程的贡献,两校同样为国家培养了不少的人才。但由于历史背景以及建校目标的不同,北大的贡献还能表现在爱国精神、引领人们思想、广开社会风气等方面。而朱大的贡献主要是为政府培养行政官员,改变泰国仕途的传统,为平民百姓的知识分子提供当官的平等机会,以及统一文官资格考试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