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实性学生评价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它是当时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教育改革领域的反映。从学生评价自身的发展来看,真实性评价是学生评价从“考试文化”发展到“评价文化”的必然结果。真实性评价的存在是以一定的方法论为基础的,它是在对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反思的过程中,对人文科学方法论的彰显和进一步探讨。真实性评价的产生是以当代人性观、知识观和学习观为前提的,它是基于对人性的理解而不是对人性的约束与规范,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现代知识观的发展要求教育从学习已知的知识转向为未知的未来做准备,要求学生评价向理解性、真实性和发展性评价发展。知识观的转变必然带来学习观的变化,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情境学习理论对学习观和人才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倡导学生评价必须尽可能接近真实生活,让学生参于到评价过程中去。在这样的前提假设和方法论体系下,作为一种评价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理念,真实性评价体现了从控制走向理解、从价值中立到价值负载、从常模参照到标准参照、从量化表征到质性描述、从情境无关到情境关联、从限定孤立到支持合作、从静态判断到动态分析、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从关注群体到关注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理念。真实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评价提供有效、准确和真实的信息,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它主张尽可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考察学生,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意志。真实性评价是教学的反向设计模式,其设计涉及评价标准的制定、真实性任务的选择、任务表现标准的制定、评价量规的设计等4个步骤。评价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等评价参与者角色的转变,而且需要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员的合作与参与,其中评价前的充分准备以及教师评价技能的提高,是实施真实性评价的关键。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基于观察的评价是3种最常见的真实性评价的操作模式。对于具体的评价方法而言,评价的效度和信度是评价者最关注的问题,如何判断和提高真实性评价的效度和信度,是研究者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领域。“真实性”是真实性评价的突出特征,如何定义和理解“真实性",也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考试是我国传统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考试功能的失衡、考试的异化,以及标准化考试的不恰当使用,使考试一度成为众矢之的。我国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真实性学生评价符合我国多元化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在我国,提高教师的评价责任和评价能力是实施真实性评价的关键。必须解决好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与评价的激励与发展性功能;标准参照评价与常模参照评价;评价中的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单一考试和多元化评价等4对矛盾,建立公开化的评分规则,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评价资源和评价信息,发挥元评价对评价的促进功能。真实性学生评价研究,无论是对于当代学生评价的发展,还是对于我国当前的学生评价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