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基于“成长之性”这一叙事视阈,全面考察了中国当代成长主题小说对“成长之性”的景观呈现。并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视角,阐释了这些文本中所呈现的“成长之性”景观的文化负载,以期为成长主题小说面临的“性”的书写困境,找寻到突围之路,从而实现以下几种目标:1.廓清作为成长核心、公共话题的“性”,如何被“纯私人化”、“隐秘化”和“羞耻化”,甚至被摈弃于成长主题之外,进而制造出“无性成长”假相?2.全景呈现中国当代小说各时段成长主题书写中的“性”,即无性化、性的非常态化和性的放纵与狂欢。3.推行“完整”成长理念,即无“性”成长不是健康、完整的成长。只奇“灵”与“肉”的双栖双飞,才能展现成长的完美(诗性之美)。剥离涂抹在“性”之上的迷彩,企图在性、文明、禁忌和文学中找寻到和谐共生之所。4.找寻经典本文,试图以文学的“诗性”品格帮助成长者消解“性”的紧张,走出“性”的惶惑。将“性”这一敏感话题通过文学的诗意方式传达给成长者,还“性”以本性,使其成为成长主题书写的一种公共、共享资源,实现文学性和教育性、物理性与精神性、禁忌与狂欢的互动。
绪论部分阐释了“成长、性和成长小说”的内在联系,厘定了“谁在成长?”、“谁在关注成长?”、“‘成长小说’与‘成长主题小说’的差异”、“以什么方式成长”等问题。提出“成长小说是现代文明社会中关怀成长的一种变形的‘成人式’”,以及“灵”与“肉”统一的“完整成长”理念。
第一章阐释“性、文化和文学”的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旨在考察“性”成为禁忌的文化心理机制,生成“无性错觉”和“无性成长”景观的文化负载,以及概览中国古代文学对性的景观呈现。
第二章散点透视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成长主题小说所书写的“成长之性”,即文本中所有与“性”相关的“身体”、“情欲”,不过是纯语言学意义上的能指,其赋予的所指内涵完全被抽空。概说了此时段文本中所呈现的三种“成长之性”,即被敌对的“身体”;被“政治化”的性;阉割不尽的“青春期”暗流。并阐释了形成此种“无性时代”、“无性成长”奇观的文化诱因。
第三章重点考察了“右派作家群”、“知青作家群”、“60年代作家群”和“儿童文学作家”的成长主题小说对“成长之性”的叙说状貌,旨在阐释文本突破“性禁忌”的艰难,以及回归“有性成长”的心路历程。
第四章散点透视“70后作家”对“成长之性”的书写状貌——附丽于文学华氅之下的性的放纵、狂欢和迷失。阐释了“美女作家”和“身体写作”所依托的“性革命”背景,她们所书写的“残酷青春”,以及文本的“审丑”趋向。
结语部分展望了成长主题小说对“成长之性”书写的趋向,以及突破禁忌之后的“自律”,即诗意地呈现“性之成长”,重“精神”之美而避免赤裸裸的“肉欲”暴露,从而实现“文学性”和“教育性”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