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总结大连市中心医院血液科近8年收治的淋巴瘤整体情况。探讨老年淋巴瘤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案等,为临床医生对老年淋巴瘤的诊断,分层及个体化治疗以及预后评估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大连市中心医院血液科201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收治经手术或活检后病理组织确诊的203例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淋巴瘤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临床特点(首发部位、结外受累、B组症状、IPI评分、临床分期、KPS评分、骨髓受累情况、合并症等),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β2微球蛋白等),病理特征(病理类型、ki-67),治疗方案(R-CHOP方案、CHOP方案等)。年龄≥60岁为老年组,年龄<60岁为非老年组。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分析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在一般情况,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案上的差异。结果:203例淋巴瘤患者,男性110例,女性93例,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1.18:1),中位年龄60.7岁。202例已知病理类型中,B系来源166例(82%),T系来源36例(18%),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88例(44%)。1.老年组患者116例(57%),性别比例(男:女=1.19:1),中位年龄71.0岁。非老年组87例(43%),性别比例(男:女=1.17:1),中位年龄47.1岁。老年组患者中,原发于淋巴结内64例(55%),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53例(46%);原发于结外器官52例(45%),以咽部13例(11%),胃肠10例(9%)多见;结外受累103例(89%)。非老年组患者中,原发于淋巴结内60例,(69%),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52例(60%);原发于结外器官27例(31%),以胃肠7例(8%)多见;结外受累59例(71%)。2.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患者IPI评分中,低危组(7%vs23%),中低危组(13%vs45%),中高危组(37%vs29%),高危组(43%vs3%);Ⅰ-≡ 期(10.3%vs21%),Ⅲ-Ⅳ期(89.7%vs79%);KPS 评分≥70 分(83%vs 96.6%),KPS 评分<70 分(17%vs3.4%)。3.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中,有B组症状(43%vs44%),骨髓浸润(25%vs12%),合并症(66%vs40%)。4.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中,贫血(29%vs27%),淋巴细胞计数降低(30%vs19%),血沉增快(39%vs48%),C-反应蛋白升高(17%vs19%),乳酸脱氢酶升高(38%vs41%),β2 微球蛋白升高(59%vs29%)。5.老年组患者中,非霍奇金淋巴瘤112例(97.3%),其中侵袭性组织学亚型85例(74%),主要的病理类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3例(45.7%),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2例(10.4%),粘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9例(7.8%),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8例(7.0%),外周T细胞淋巴瘤6例(5.2%)等。非老年组中,非霍奇金淋巴瘤72例(83%),其中侵袭性淋巴瘤有62例(71%),主要的病理类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5例(40.2%),外周T细胞淋巴瘤7例(8.0%),粘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5例(5.7%),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5例(5.7%)等。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中有Ki-67≥50%(55%vs60%)。6.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中应用R-CHOP方案(21%vs21%),CHOP方案(40%vs34%),CHOPE 方案(0%vs6%),COP 方案(8%vs3%)。结论:1.淋巴瘤总体男性多于女性,以中、老年淋巴瘤多见,病理类型以侵袭性为主,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本研究显示老年淋巴瘤约43%的患者有B症状,66%的患者有合并症,IPI评分多≥3分,临床分期以Ⅲ-Ⅳ期多见。提示老年淋巴瘤临床上症状多不典型,易被忽视,且发现晚、进展快。3.基层医院淋巴瘤患者治疗受年龄,家属理念,一般状态,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仅20%左右的患者能够按照指南规范化治疗。4.需要加强淋巴瘤,特别是老年淋巴瘤疾病的宣传,提高淋巴瘤在社会上的认知,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减少误诊、漏诊,提高淋巴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