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意义的问题一直受到古今中外音乐学者的高度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发端于音乐美学领域,后逐渐融入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丰富拓展了音乐意义问题的研究。21世纪以来,伴随脑科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和日趋成熟,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等脑电实验技术手段探索这一经典的音乐问题。本研究在尝试实现研究方法转变、学科融合、科技与人文并重的指导思想之下,对音乐意义研究中音乐美学领域的经典理论、心理学角度的思考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趋势及代表性实验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梳理,厘清音乐意义这一问题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视角和主要观点。在实验研究中,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音乐和语言意义的比较为依托,从中国音乐美学经典著作《溪山琴况》中甄选语言文字材料,并选取了数百段中外不同时期的音乐材料,展开脑电实验研究。共有12名音乐专业被试和12名非音乐专业被试参与了本次研究,通过对研究中两个脑电实验的行为数据、主观评价、脑电数据的结果分析,证实在以音乐材料作为启动刺激,文字材料作为目标刺激时,音乐专业与非音乐专业组被试均在目标刺激后产生了代表语义处理的脑电成分——N400;在以文字材料作为启动刺激,音乐材料作为目标刺激时,音乐专业组被试在音乐材料出现后同样产生了N400成分,而在非音乐专业组被试之中未能诱发产生语义处理脑电成分。由此说明音乐可以启动大脑中的语义处理功能,并且音乐专业组被试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也能够产生语义处理的脑电成分,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说明音乐是具有语义性的。研究结果同时说明了音乐意义在大脑中形成的基本过程,被试在音乐和语言意义处理上的异同,以及不同被试群体在音乐意义理解问题上的的共性和差异,证实了通过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可以习得对音乐意义感知的基本能力,专业的音乐学习经历对音乐意义理解的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结论进一步充实了已有的音乐意义问题研究成果,为社会音乐文化环境的营造,音乐学习方式的思考,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