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通塞脉片对后肢缺血大鼠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为临床使用通塞脉片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采用SD大鼠50只,雄性,随机分为通塞脉片高剂量组(12.44g生药/kg)、通塞脉片低剂量组(6.22g生药/kg)、阳性对照组(复方丹参片0.2025g/kg)、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4组大鼠采用右下肢股动脉结扎的方法制作缺血模型。各组大鼠均于手术后次日以10ml/kg的体积每日定时灌胃给药,连续14天。自造模之日起每目测量大鼠左后肢小腿皮肤温度(正常侧)与右后肢小腿皮肤温度(结扎侧),并计算正常侧与结扎侧小腿皮肤温度的差值,并观察大鼠生存活动情况。于给药第14天时,颈动脉取血测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并在处死大鼠前采用血管造影技术观察缺血肢体侧支血管生成情况。处死动物后取结扎侧下肢肌肉制作标本,检测肌肉中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并观察病理切片。结果:1.结扎侧肢体变化情况:造模大鼠股动脉结扎侧后肢有不同程度缺血表现,如颜色加深、肤温降低,少部分趾甲萎缩坏死;造模后第2天起各组肤温差值开始下降,其中模型组下降趋势较为缓慢,给药组中以通塞脉片高剂量组下降最为明显。术后第5天,通塞脉片高剂量组肤温差值较其余组小,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0天,给药组肤温差值均小于模型对照组,通塞脉片高剂量组、通塞脉片低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通塞脉片高剂量组<通塞脉片低剂量组;术后第14天,各给药组肤温差值均小于模型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通塞脉片高剂量组肤温差值明显小于其余各组。说明通塞脉片能改善肢体缺血症状,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2.大鼠血清SOD与MDA含量:从本实验MDA的含量模型对照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各给药组中通塞脉片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SOD水平则模型对照组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通塞脉片高剂量组又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通塞脉片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同通塞脉片高剂量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大鼠股动脉结扎后,其局部缺血可使血清SOD降低,MDA升高,通塞脉片能够显著改善这种情况,尤其以高剂量组作用更为明显。3.动脉造影:各给药组大鼠均可见右侧股动脉离断;通塞脉片高剂量组大鼠大腿中段血管区密度较其他结扎组大,髂内动脉侧支增粗,可见丰富侧支血管迂曲走行,且可见多条纤细血管向远端供血,通塞脉片低剂量组及阳性对照亦可见血管密度较模型对照组大,但较通塞脉片高剂量组大鼠密度小。5.缺血侧下肢肌肉VEGF表达:模型对照组阳性血管数较空白对照组增多,通塞脉片高剂量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给药组VEGF表达均增加,并且通塞脉片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同通塞脉片高剂量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由此可见,缺血可诱发组织VEGF表达,而通塞脉片可进一步增加缺血组织VEGF的表达,尤其以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明显。结论:通塞脉片可有效促进大鼠缺血肢体血管新生、侧支循环的建立、降低缺血肢体的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改善肢体的缺血症状,并且高剂量通塞脉片作用优于低剂量通塞脉片,为临床应用通塞脉片治疗缺血性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