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腐植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因其结构复杂、分子量大,长期以来未能得到高效利用;黄腐酸作为腐植质中易溶于水的一类物质,较腐植酸结构简单,含有较多活性基团,具有更高的生理活性,更容易被利用,因此将腐植酸转化为黄腐酸可以拓宽其应用范围,提高资源利用率。相比物理、化学方法获取黄腐酸,微生物转化法得到的黄腐酸更加安全可靠,生产过程更环保。本文以褐煤基腐植酸为研究对象,利用白腐真菌AH对腐植酸进行作用。首先对白腐真菌AH的生长特性和产酶特性展开研究。利用SMB液体培养基,考察了AH菌的生长周期,AH菌接种3天进入对数期,第6天之后进入稳定期。在鞣酸培养基、愈创木酚培养基以及苯胺蓝培养基上进行培养,AH菌能够产生木质素降解酶,其中降解酶系中的Mn P的活性最高,Li P次之,漆酶的活性较小。通过对比试验,表明腐植酸能够促进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产生,而不会抑制对腐植酸的降解。其次利用PDA、SDA和SMA三种固体培养基对腐植酸进行平板液化,发现腐植酸只能在SMA培养基上被液化。对纯化的腐植酸进行液化,发现其更易于液化。对纯化腐植酸添加量与添加时间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在接种第3天、腐植酸添加量为1g/平板液化效果最好。对比研究了AH菌在SMB液体培养基中对处理前后腐植酸的生物转化。纯化后的腐植酸生物转化黄腐酸的量明显提高,约为处理前试验组的两倍;且随着腐植酸的降解率提高,黄腐酸产量也相应提高。对白腐真菌AH转化腐植酸的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分别对纯腐植酸、液化产物以及液化后剩余残渣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分析,检测其酸性基团与E4/E6值,发现产物中碳元素含量降低,氧元素含量增加,同时1HNMR分析中产物的含氧官能团信号强,表明腐植酸在微生物作用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产物的氢元素含量也增加,表明微生物对腐植酸作用过程中也发生了加氢反应,从而使产物的不饱和度降低。通过红外分析与酸性基团检测均发现产物中羧基减少,说明微生物对羧基的作用较大。由红外图谱、1HNMR谱图及E4/E6值可知产物中脂肪链增多,芳环结构较少,表明腐植酸中部分芳环结构被白腐真菌AH作用而开环,进一步被转化和利用。残渣的E4/E6值较腐植酸小,表明残渣的芳环缩合程度增大,分子量增加,这说明微生物对腐植酸不仅有解聚作用,也有聚合作用。最后对白腐真菌AH转化腐植酸产生黄腐酸的工艺进行优化。在SMB培养基基础上,通过PB试验从氮源添加量、铜离子浓度、锰离子浓度、愈创木酚浓度、培养温度、初始p H、转速、接种量和HA添加量等9个因素中筛选出氮源添加量、铜离子浓度和HA添加量三个主要影响因素,采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设计Box-Benhnken试验。通过对二次回归方程与响应面分析确定最佳转化条件为铜离子浓度0.29 mmol/L,HA添加量0.68g/80ml,氮源添加量12.68 g/L,预测黄腐酸含量最大值为14.16 mg/ml。对优化后的方案进行验证,得到黄腐酸含量为13.35 mg/ml,与优化值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