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EER模型的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le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推进,汇率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的主要调控手段和经济杠杆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它是一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发展本国经济以及调节货币供给的主要手段。 在任何一种汇率制度安排下,合理的汇率水平对资源在贸易和非贸易部门之间的有效配置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汇率失调不仅会破坏经济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破坏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问题,而且还会对收入分配、社会福利、国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带来不利影响。一方面,汇率的持续高估会导致货币危机,另一方面汇率的持续低估会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削弱货币政策独立性,而且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均衡汇率是汇率高估或低估的参照系,是判断汇率水平是否失调及汇率政策是否需要调整的主要客观依据,因此,判断汇率是否失调的均衡汇率理论在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为了使人民币汇率更趋合理,使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均衡汇率趋势相一致,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7月21日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对均衡汇率更加依赖,均衡汇率的研究将为汇率政策的制定以及汇率的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人民币浮动幅度的扩大,研究人民币均衡汇率将变得更为重要。 本文在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基础上,借鉴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实证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选取了影响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主要基本经济因素:相对劳动生产率,贸易开放度,广义实际货币供给以及国外净资产,采用1980-2006年的年度数据,运用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和EG两步法、误差修正模型ECM、H-P滤波等现代计量经济工具和协整技术构建了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测算了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以及汇率失调程度。测算的结果表明:1980年至2006年期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体经历了两次高估,即1980年至1985年、1997年至2002年,两次低估,即1986年至1996年、2003年至2006年。其中,1983年和2001年高估最严重,分别达到了25.41%和14.08%;1993年低估最严重,达到了29.14%。然后,本文进一步对1980年-2006年期间人民币汇率的失调情况进行了原因分析,指出了汇率失调的危害,并提出一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建议。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期刊
会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