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死亡率高,危害性大。多项实验表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有密切关系,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内存在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和功能减退。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内膜组织的免疫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相关免疫指标,对于子宫内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目的:本实验通过免疫组化SP法测定B7—H4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单纯性、复杂性以及非典型增生性内膜)以及不同组织类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合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和临床病理特征,探讨B7—H4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子宫内膜癌生物学特征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以及未来的B7—H4靶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经宫腔镜检查、诊刮以及手术子宫切除的子宫内膜组织共90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诊断证实,免疫组化标本均为10%甲醛固定后的石蜡包埋标本。其中正常子宫内膜切片32例(对照组);非典型性增生内膜切片10例(非典型增生组);子宫内膜癌切片48例(内膜癌组)。入选病例已除外肝肾疾病,前两周未用激素治疗。并将以上切片按病例所属的不同年龄阶段、病理分型、临床分期、肌层浸润以及淋巴转移情况进行分组记录:子宫内膜癌组年龄43—74岁,中位年龄62岁。按1988年FIG0分期标准,1期20例,2期15例,3期8例,4期5例;按淋巴转移情况:有淋巴转移16例,无淋巴转移32例;按细胞分化级别:G1期20例,G2期18例,G3期1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7—H4在上述组织切片中的表达量,分析其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探讨其在不同年龄阶段、病理分型、临床分期、肌层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7—H4主要在细胞浆内表达,显微镜下阳性细胞可见胞浆呈棕黄色,细胞核有极少量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呈阴性表达或低表达。而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及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结果显示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不同组织病理分级标本中,B7—H4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其表达水平与肌层浸润有关系(P<0.05),但B7—H4在不同手术病理分期的标本中的表达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B7—H4在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性增生内膜以及恶性内膜中呈递增趋势表达,并且其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及肿瘤细胞肌层浸润密切相关,检测B7—H4的表达情况有助于推断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恶性程度,有助于评估内膜癌患者的预后以及免疫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