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话题,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也逐渐受到关注。在上海,政府为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保护制度,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这些保护制度与欧美国家的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国外,政府在进行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时,非常注重本地居民的参与,甚至是以本地居民为主体开展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居民在决定保护区未来发展方向上具有相当的发言权。但是在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中却很少见到本地居民作为主体参与到风貌保护的行动之中,因为在风貌区空间的生产机制中,居民是受到挤压的。在风貌保护的过程中,权力、资本和文化是影响风貌区空间生产的三个要素。政府在提出风貌保护的同时也提出,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并不矛盾,也就是说,政府从开展风貌保护项目一开始就提出了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重目标,这对接下来的保护制度的设计和保护行动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政府设立的保护制度一方面防止了风貌区内建筑被随意的破坏,另一方面也对风貌区空间未来的发展作出了引导,但在这引导的背后隐含了巨大的商业利益。不论国有资本、跨国资本还是民间资本,都在积极地推动或搭乘这辆具有巨大获利潜能的高速列车。而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对政府、专家、媒体等各种资源的动员能力是强大的,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挤压也是强大的。上海,整个城市空间的生产都是资本与权力互动的结果,但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空间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蕴含了另一项重要的资源,即文化。以建筑、树木、街道饰品等为载体,跨越时空的、老上海异国风情的想象充斥着整个风貌区空间的生产过程,成为其有别于其他空间的一笔特殊财富。但即便是这种文化,也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异国风情的想象并不属于本地居民,而是指向来自于全世界的跨国精英。在风貌区空间的生产过程中,不论政府、资本还是文化,都已经被纳入到全球化再生产的体系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