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各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日本帝国主义加速实行武装侵占中国的政策,导致中日之间民族矛盾激化,中苏之间在中东铁路等问题上的矛盾也愈演愈烈。由于军阀混战以及日俄两大强邻的经济、文化侵略,东北地区的财政金融、文化教育等领域出现困难局面,民生艰难,社会乱象丛生。掌管东北军政大权的张学良决心放弃其父张作霖连年对外用兵的战略,而是励精图治,试图振兴东北。所以他自1928年主政东北之后,提出了进行东北新建设的主张。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东北新建设进行了三年多时间,大刀阔斧地进行全面改革,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军事建设。其中,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之一,这一时期东北新建设也具有张学良浓厚的个人色彩,具有战略长期性、实践短暂性、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等特点。东北新建设,由始至终都贯穿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张学良在主政期间对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富有近代意义的改革,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对于实现东北地区由封建形态向近代社会形态的历史性转变具有重大意义。张学良主政东北后曾大力推进东北的经济现代化建设,这期间,兴安屯垦区的筹建,是东北新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1928年9月19日张学良召开东三省屯垦大会,明确宣布了寓兵于农、发展屯垦的宏伟计划。1928年10月23日,东三省军政会议即决定裁军,被裁兵士就分配给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屯垦区。在邹作华的组织领导下,迅速组织了兴安屯垦公署,他被张学良任命为屯垦督办,命令其成立屯垦军进行开垦。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兴安区屯垦决策的背景,主要论述了张学良推行兴安区屯垦的三个基本目的,包括实现防日反苏的军事战略、应对国民政府的裁兵政以及实践东北新建设的理念。第二部分是兴安区屯垦步骤及实践,主要论述了兴安屯垦区的前期筹备,以及屯垦的步骤,包括土地开垦和基础设施建设。第三部分是兴安区屯垦的实效及影响,论述了兴安区屯垦在国防战略上和对当地的影响,以及兴安区屯垦存在的不足。兴安屯垦初期屯垦军以邹作华的炮兵及编余军官为主体,即为屯垦军军人下刀枪,拿起镐头,开垦荒地,建设边疆,响应了南京国民中央政府的“裁兵”号召,既解决了裁减军队的安置问题,又可进行农业建设,生产农产品,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兴安区经过三年的开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开发出了大量荒地,增加了粮食产量,解决了军队自身的生计问题,同时大量移民的到来即缓解了东北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关内难民的生计问题。屯垦军还在兴安区大力修建基础设施,改变了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日俄对东北的侵略,维护了国家利益。然而由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东北军退入关内,屯垦军也匆匆离开兴安区,屯垦事业也被迫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