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听觉效果和视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并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歌剧魅影可以说是一部折射着后现代魅力的剧作,首先它成功的改编了加斯通·勒鲁的原作小说,巧妙的戏中戏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其次,其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又使之更适合舞台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尤其是魅影被追逐的那一场戏,台上台下、整个剧院都响起了魅影的声音,使观众置身其中。在全剧中,一首“All I Ask of You”的旋律反复出现,罗尔与魅影对这首歌的不同演绎表现了他们各自对于女主角克莉丝汀不同的爱情,最后这一主题在管弦乐中浮现,显示了爱情最终战胜了悲剧。伟大的音乐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出生在英国伦敦,从小喜欢音乐,他创作的百老汇音乐剧许多都是传世之作,其中以“猫”、“歌剧魅影”、“芝加哥”、“日落大道”最为著名。韦伯除了给音乐剧创作音乐,还给许多著名的电影配乐、写曲,如前几年风行的由麦当娜主演的描写阿根廷总统庇隆的夫人一生的影片“艾维塔”的音乐就是由韦伯创作的。韦伯不仅创作了大量音乐杰作,还成就了许多伟大的歌唱家,其中就有韦伯的前妻莎拉·布莱曼。据说“歌剧魅影”就是韦伯为他的第二任妻子萨拉量身定做的。萨拉由于在百老汇的表演挤身于世界一流歌唱家行列,她是跨越古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最佳歌唱演员。韦伯历时10年创作的“歌剧魅影”再续“真爱不死”也于2010年抵百老汇演出。本文以探索音乐剧表演为目的,以《歌剧魅影》男女主角唱段为表演实例,借鉴声乐艺术心理学和戏剧表演理论。以塑造音乐剧角色为重点,从把握剧情、走进角色做起,全面体验与实施音乐剧表演创作的实践过程,来谈谈对歌剧角色的内心探索。也为声乐表演者提供可以参考的实践方法与创造性的表演观念。因此本文以“走进音乐剧角色的内心”为题,以“《歌剧魅影》男女主角唱段为例”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音乐剧在舞台表演和歌唱等方面的特征,以及与其它艺术体裁的关系,希望给学习这一类似艺术体裁作品的演唱者们提供一些参考。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⑴音乐剧的形成及其发展概述。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喜剧和黑人剧。初期的音乐剧并没有固定剧本,甚至包含了杂技、马戏等元素。自从1927年演艺船开始注重文本之后,音乐剧便踏入它的黄金岁月。此时期的音乐剧多宣扬乐观思想,并经常以大团圆的喜剧结局;⑵音乐剧的艺术特征以及与其他艺术体裁的关系。音乐剧的长度并没有固定标准,但大多数音乐剧的长度都介乎两小时至三小时之间。剧本情节通俗易懂、娱乐性强;舞台布景富丽堂皇,加上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配合灯光、声响,使得舞台表演变幻莫测。音乐剧是从歌剧转化得来的,音乐剧也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⑶音乐剧作品演唱中的角色性格分析。无论是歌剧表演还是音乐剧表演,几乎每一段音乐都表现着一个特定情节下的具体事件、人物或情感,呈示着角色与角色的爱、恨、情、仇等诸种关系。然而对典型环境中角色情感的把握又是在理解剧本、把握剧情的基础上,通过对角色的性格乃至情绪细心入微地揣摩、领悟而实现的,离开了对角色性格的把握,音乐剧的表演就不能做到自然、真切,也不可能达到作品应有的艺术境界;⑷音乐剧作品在声乐教学和学习中的意义。学习音乐剧作品能使我们从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对提高音乐修养,同时也可以增强演唱者在表演和歌唱两者之间的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