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索通过林业建设解决城市群环境问题的途径,本文就中外城市群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城市群林业建设进行了研究,并以湖南省三大城市群为案例,对三个城市群林业及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运用城市群林业建设理论,从发挥林业生态功能解决环境问题的角度,提出了林业建设对策。主要结果如下:(1)城市群林业建设理念与重点建设区域。城市群林业建设包括城市群森林总体规划,完善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建设,维护森林健康发挥森林生态、产业功能,总体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中国的城市群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其环境建设应以林网化、水网化理念为指导,重点加强城乡过渡带、城郊生态敏感带林业建设;流域两岸的生态隔离林建设;城市群交通干线的防护林建设;湿地生态系统维护与建设等四个重点区域的建设,构筑点、线、面格局中几个关键的“结点”,充分发挥林业在城市群建设中生态和文化功能的发挥。(2)湖南省域城市群区域范围界定及城市群定位。通过对湖南省三个区域进行经济关联度和等级规模分析得出,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市区、湘潭市区、株洲市区等县区;环洞庭湖城市群包括岳阳、常德、益阳等县区;盆地城市群由衡阳、邵阳、郴州、永州、娄底等5个城市组成。从城市化程度来看,长株潭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群发展成熟,处在稳定阶段,属于国家级城市群;环洞庭湖城市化水平较高,处在城市群的发生和提速阶段;盆地区域城市化水平较低,处在城市群的孕育阶段。(3)湖南城市群景观格局及生态用地潜力分析结果。景观斑块类型数量分析表明:长株潭城市群整体区域以林地斑块类型为基质,核心区域以耕地、林地为主;环洞庭湖城市群整体区和核心区两个范围内耕地斑块类型均为基质,水域面积比例在整体区域和核心区域分别为16.9%和14.9%;盆地城市群林地占总面积比例为47.056%,为整个盆地城市群景观的基质,未利用土地面积比例达到5.572%,可作为潜在的生态用地。景观格局总体分布特征表明,洞庭湖区域、盆地区域的景观异质性较高。湘中区和长株潭地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最高,分别比全省平均值高2.44和1.02,湘南区最低,仅为8.70;不同亚区域景观斑块的景观格局分析表明,洞庭湖丘陵亚区对洞庭湖区域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起控制作用。三大城市群在自然资源系统,存在着城市生态用地数量不足等问题;在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存在着生态空间配置失衡等问题;在人类社会系统,存在着城乡产业分布不均等共性问题。通过分析,三个城市群不合理用地较少,但是针对三个城市群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的局面,必须要提高城区绿化空间利用效率,利用城镇有限的绿化空间,最大限度地绿化美化优化环境。(4)城市群森林景观格局分析结果。林业用地景观斑块的景观格局分析表明,由于相对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长株潭区域和湘中区域的林业用地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最高,湘南区域的破碎化程度相对较低,斑块密度和平均斑块大小分别达到了0.5个/km2、186.57hm2。在亚区域林业用地尺度上分析表明,长株潭区域非核心区对于整个区域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起控制作用。三个城市群林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长株潭城市群存在流域缺乏生态隔离林,主干道等缺乏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建设缺乏引导等问题;环洞庭湖城市群存在总体规划落后,水体污染突出。农田林网的结构趋向简单化,防护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系统功能衰退等问题;盆地城市群存在山区林业遭到无节制的开发,水旱灾害频发。植被破坏导致的表土流失,地力衰退和石漠化危害严重等问题。(5)湖南城市群林业发展对策。对不同城市类型,林业建设应贯彻分类规划、合理布局;依托现有铁路、公路网,大力发展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使绿色通道与生态环境、城乡绿化美化融为一体;提出了建设城郊生态风景游憩园、城郊绿色食品生产园等城郊生态过渡带建设模式;提出了乡村人居林、混农庭院林等乡村林业建设模式;根据环境污染特征与景观需要选择不同功能的树种进行污染防护、环境改善和绿化美化;提出了建成区核心片林配置、公园和广场绿化配置等不同类型城市森林配置技术。①长株潭城市群林业建设对策。做好城市林业的配置与布局,营造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优化草本地被层的乔灌草三者相结合的复合型城市森林。建设好江河风光带的水土保持林带;建设好市区内生态隔离林带;倡导绿色旅游观念,保护山地生态环境;完善林业建设保障体系,积极落实相关规划。②环洞庭湖城市群林业建设对策。科学部署环洞庭湖城市群林业格局,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善防浪林等农田防护林体系;加大抑螺防病的力度,积极开展林业血防工程建设;创新林业发展模式,走林工、林经、林牧、林旅结合之路。③盆地城市群林业建设对策。加大雨雪冰冻灾害森林资源恢复重建力度,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开展矿区及废弃矿山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加大低质低效次生林改造;做好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隔离林,以增强城市(群)的抗灾、防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