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转向”以来,译学研究完成了“语言——文化——人”的转变,经历了从本体到主体研究的跨越。译者在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角色。正是在这种转变之下,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全面展开。本文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翻译观为指导,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论意义以及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进行研究。本文以葛浩文翻译的《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尝试将译者主体性分解到乔治·斯坦纳阐释运作翻译观的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compensation)四个步骤中,以期获得对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作用于翻译过程的认知。本文首先回顾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发展过程,以及阐释学的三次理论转变,系统归纳了目前国内外对译者主体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中的具体体现。接下来通过对莫言及其文学作品特色的研究,对《红高粱家族》原作与译本的剖析,借助实例展现译者主体性如何贯穿于斯坦纳提出的翻译过程的四步骤。同时,本文进一步探究了,影响葛浩文进行文本选择的因素,《红高粱家族》英译本在西方国家受欢迎的原因,最后,本文对中国文学作品成功对外推介的理想译者模式进行了阐述。本文将理论与《红高粱家族》英译本有机结合,从阐释理论角度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在丰富译者主体性研究视角和《红高粱家族》译本研究做了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