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分析慢性创面感染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及灌洗-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i)治疗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慢性创面提供临床参考。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就诊于安徽省立医院烧伤整形外科的慢性创面患者。按照入选标准纳入70例患者,创面分布为下肢48例、上肢8例、胸腹6例、腰背5例及头颈3例;病因包括创伤27例、糖尿病等自身疾病18例、压疮10例、烧伤9例、其他6例。对患者入院时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按照创面部位及创面病因进行分类统计。对比经过灌洗-负压创面治疗和标准负压创面(NPWT)治疗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清洁时间、治疗次数、并发症情况和创面修复效果,对创面局部灌洗-负压创面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价。研究结果70例患者的创面培养出80株病原菌,其中66例患者细菌培养为阳性,4例患者细菌培养为阴性,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4.29%(66/70)。2和3种菌混合感染者分别有8例和3例。革兰氏阳性菌有34株占42.50%(34/80),革兰氏阴性菌46株占57.50%(46/80),没有培养出真菌。细菌主要分布在金黄色葡萄球菌(20/80;25.00%),铜绿假单胞菌(16/80;20.00%),大肠埃希菌(10/80;12.50%)。病原菌在不同部位及病因组的分布存在差异,下肢是慢性创面主要的发病部位,创伤为造成慢性创面的主要病因。在感染病原菌方面,下肢和创伤创面均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多种细菌出现普遍耐药性,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70例患者中有63例患者接受了负压创面治疗,按照是否联合使用灌洗,被分为NPWTi组(30例)和标准NPWT组(33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创面部位、创面病因、创面面积,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创面清洁时间分别为(11d;13d)、治疗次数分别为(1.70;2.27)、堵管率为(9.8%,24.0%)、泡沫干瘪率为(5.8%,2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创面面积均较前明显缩小,分别进行前后面积对比后发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创面修复方式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最终创面修复评价的优良率均大于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创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菌种主要分布在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不同部位和不同病因的慢性感染性创面病原菌分布存在差异。比较常见的创面在下肢和创伤引起,其创面感染的病原菌都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多种细菌出现普遍耐药性,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慢性创面局部治疗中,NPWTi相对于标准NPWT,可以有效缩短创面清洁时间、减少治疗次数、降低堵管和泡沫干瘪等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使用时间,节约医疗资源,应在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