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菊花(Dendranthema×grandiflorum Kitamu)为菊科菊属植物,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具有观赏、食用、药用等多种价值。菊花的黑斑病在我国各地普遍发生,对其商品性和观赏性影响很大。菊花黑斑病除危害菊花外,还危害野菊、除虫菊、甘菊等多种菊科植物,极大地限制了菊花的生产发展,因此,提高菊花抗病性是菊花育种的目标之一。目前防治病害主要还是依赖于栽培措施、人工摘除和化学防治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害的流行而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本研究在建立菊花高频的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梅PGIP基因转入菊花中。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定向改良品种的抗病性,获得具有一定抗性的转基因株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选择花色、株型等各种观赏性状都比较好,但是田间观察黑斑病发病非常严重的三个盆栽小菊品种‘05-44-2’,‘04-1-6’,‘国庆意大利红’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通过调整培养基、植物生长调剂浓度及配比、不同的外植体、不同的再生方式等,结果表明,品种‘05-44-2’在MS+6-BA2.0mg·L-1+NAA0.2mg·L-1培养基上诱导叶片再生率最高为85%,最适增殖培养基为0.1mg·L-1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2以再生力能力高的盆栽小菊‘05-44-2’为材料,通过对影响转化率的因素:预培养时间、农杆菌OD600值、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延迟培养时间等进行了研究探讨,建立了菊花‘05-44-2’的高频遗传转化体系。在菊花转化体系建立中,以Carb 500mg·L-1和Hyg 10mg·L-1作为适宜的抑菌素浓度和选择压。结果显示适宜的预培养时间是2d,侵染时工程农杆菌的浓度以OD600值为0.5,侵染10min转化效果最好。25℃共培养3d,延迟培养5d,有利于菊花遗传转化。3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PGIP基因转入盆栽小菊‘05-44-2’中,得232株潮霉素抗性苗。对其中40株进行PCR检测,有8株扩增出目的条带;对其中8株进行RT-PCR检测,发现5个株系均有目的条带出现,初步确定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菊花基因组中。4从菊花病叶上分离、纯化菊花黑斑病的病原菌,并对其致病性和菌落形态和分生孢子的观察,鉴定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对不同株系的转基因菊花进行抗病性鉴定,分为苗期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转基因菊花不同株系对黑斑病的抗病存在差异,且重复性好,鉴定结果能明显的反应了转基因菊花抗病性的提高程度。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株系对黑斑病有不同程度的抗性,使发病延迟,病情指数降低。田间抗病性调查结果表明,发病情况比苗期接种严重。株系7抗性最强,苗期病情指数最小为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