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膜孔灌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主要研究了膜孔单向和多向交汇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和入渗数学模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膜孔单向交汇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研究表明:膜孔单向交汇入渗较膜孔自由入渗能力减小;膜孔单向交汇入渗量随膜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单位膜孔面积入渗量随膜孔直径的增大而减小,交汇时间随膜孔直径增大而减小;膜孔间距愈大,发生交汇的时间愈长,相同时间内的入渗量愈大;土壤质地愈粗,膜孔单向交汇入渗能力愈大,发生交汇的时间愈短;膜孔单向交汇入渗量随着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 本文提出了四个膜孔单向交汇入渗数学模型,实测资料验证表明,这四个入渗模型计算精度均较高;研究了膜孔自由入渗与垂直一维入渗、膜孔单向交汇入渗与膜孔自由入渗和膜孔单向交汇入渗与垂直一维入渗参数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垂直一维参数推求膜孔自由入渗参数和膜孔单向交汇入渗参数。 2、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膜孔单向交汇入渗湿润体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试验表明:膜孔单向交汇入渗的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膜孔间距的变化对膜孔单向交汇入渗的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影响不大;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率愈大,其膜孔单向交汇入渗的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愈小;土壤质地愈粗,其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愈大。膜孔单向交汇入渗的水平湿润锋在发生交汇入渗前属于自由入渗阶段,其运移的距离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率愈大,膜孔单向交汇入渗的水平湿润锋运移距离愈小;土壤质地愈粗,其水平湿润锋运移距离愈大。当膜孔入渗发生交汇后,水平湿润锋不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3、膜孔多向交汇入渗各阶段入渗曲线均符合幂函数规律。对于膜孔多向交汇入渗,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膜孔多向交汇入渗发生交汇的时间减小,各阶段的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入渗系数和指数依次增大,单位膜孔面积各阶段入渗量系数依次减小,而入渗指数依次增大;膜孔间距愈大,膜孔多向交汇入渗发生交汇的时间愈长,其入渗量愈大。土壤质地愈粗,其各入渗阶段的入渗系数依次减小,入渗指数依次增大;随着士壤容重和士壤初始含水率增大,膜孔多向交汇入渗各入渗阶段的入渗系数依次减小,而指数依次增大。 建立在不同己知资料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四个膜孔多向交汇入渗数学模型,实测资料验证表明,这四个入渗模型计算精度均较高。 4、通过室内试验,分析研究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湿润体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试验表明:膜孔多向交汇入渗垂直湿润锋和水平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在膜孔中心界面,各影响因素对膜孔多向交汇入渗湿润锋运移的影响规律与膜孔单向交汇入渗的相同;在膜孔交汇界面,膜孔多向交汇人渗的垂直和水平湿润锋运移距离均随着膜孔直径和膜孔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土壤质地愈粗,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的垂直和水平湿润锋运移距离愈大;土壤容重和士壤初始含水率愈大,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的垂直和水平湿润锋运移距离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