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道路的独特性,既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体现,必然包含诸多独特的中国元素,而“表彰政治”就是一个兼有传统文化基因、当下日常政治中充满活力的中国元素。本文主要探讨表彰政治及其对当下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尝试以“表彰政治”为研究的切入点,着重观察和分析当前“表彰政治”在政府系统中的运行机制——中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主导、以地方政府为对象的“评比表彰”活动,探究、解释地方政府行为及其动力来源。本文试图解答以下问题:其一,何为“表彰政治”、“评比表彰”?即基于历史分析,探寻表彰融入政治体系的发展、演进历程,追溯“表彰政治”的历史脉络、变化趋势,考察“表彰政治”与“评比表彰”活动的内在逻辑关联;其二,“评比表彰”如何设计、运行?即基于过程分析、个案研究,剖析“评比表彰”活动的构成要素、运作机理、目标取向与实际功效,观察地方政府的行为表现,探讨“评比表彰”对地方政府目标与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其一,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与治理模式,“表彰政治”的存续有必要性与合理性。从帝制时期旌表制度的传承、延续,革命战争年代“英模、劳模表彰”运动的兴起、发展,建国后官方表彰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直到改革开放时期“评比表彰”活动将表彰运作延伸至政府系统内部,“表彰政治”在调适、演进之中见证、参与了中国现代国家成长,并逐渐发展为常态化的政治活动和制度化的运行机制。其中,注重表扬先进、奖励优秀的表现形式和操作方式,以及树立典范、精神激励、政治动员、价值引领、行为导向的内在逻辑理路,为国家政权建设、政治体系日常运行、合法性基础建构、政治秩序的巩固等提供了必要支撑,构成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的有力补充。其二,“评比表彰”活动型构了特定主题的“政治考场”,引导、影响地方政府行为。改革开放以来,“评比表彰”活动逐渐兴起,同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调整的趋势相适应,符合中央加强对地方调控的迫切需求。“评比表彰”活动自上而下地逐级开展,客观上构建起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互动的“政治考场”,在政府系统内部生成“考场效应”。其中,中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履行“主考”、“考官”职责,负责设计“考试科目”、制定考场规则、规范考试运作,即事先设定“评比表彰”的主题与评选条件,制定和发布评价标准及测评指标体系,确定评比、表彰的操作流程,吸引作为“考生”的地方政府自愿“报考”,继而对其“考场”表现予以考核、选拔、评比、表彰,依托于“政治考场”内外的操作实践,潜在地实现对地方政府行为与目标的驱动、激励和引导。其三,面对“政治考场”,地方政府逐渐形成相近的目标取向和行为逻辑——以参与“评比表彰”为契机,推动地区发展、展示地方业绩、树立城市品牌,并采取了相似的应对举措,表现为,“考前”选择“考试科目”、设定“应试”目标、指标分解、任务派发,“备考”时期为“达标”而系统训练、反复练习,“迎考”期间紧张“答卷”、积极“应考”,力争以优异的成绩赢得表彰奖励。然而,“评比表彰”日益增多以及高频次、高密度开展,加重了地方政府的“应试”负担,“考试科目”设计与运行欠缺合理性、科学性,“考场”的激烈竞争等因素,引发了“考生”的行为偏差,导致“考场效应”产生变异,削弱了“评比表彰”的激励功效。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评比表彰”活动的调控、监管和整体规划,优化制度设计与运行,重塑地方政府行为的动力机制。最后,本文回归至对“表彰政治”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之间张力的探讨,探寻推动“表彰政治”治理模式可持续发展,适应现代国家成长需求和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