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和乡村是构成社会的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同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主体。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地区改革、稳定的大局,影响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以城市与乡村相互作用关系为主线,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宗旨,以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社会学和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新的科学发展观视角出发,初步构建了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体系。在分析诊断东北地区城乡关系演变历程、现状、空间格局和存在问题基础上,对东北地区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模式选择进行论述,并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论文共分五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本论文研究范畴、研究区域和研究背景,说明了东北地区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研究的选题意义,并对国内外城乡关系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进行了全面阐述。第二章从城市、乡村概念和城乡关系研究中一些概念诠释入手,论述了城乡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对比分析了城乡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研究了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基本原则和决定条件。第三章从东北地区城乡关系历史及现状分析出发,重点论述了东北地区城乡关系的演化过程;利用城乡协调度指标分析了东北地区城乡关系的空间格局;阐述了东北地区城乡关系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东北地区城乡关系失调的形成原因与后果。第四章从国内外城乡关系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入手,分析评价了城乡关系发展主要模式的特点,根据东北地区实际,提出了东北地区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实现条件及动力机制等核心问题,并以长春市为典型案例,详细地论述了长春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非均衡网络建设问题。第五章从制度创新与政策调整、政府行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东北地区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