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不同年份艾条激发热敏灸感的差异,为临床灸疗选择适宜年份的艾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共纳入符合标准的三组受试对象,分别是A组(膝骨性关节炎急性期,阳虚寒凝型),B组(原发性痛经,寒凝血淤型)及C组(颈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每组各30例。采用双盲试验设计方法,每组受试者按入组的先后顺序分别进行编号,在相应密闭的信封中随机抽取标有1~6数字的一张卡片,每个数字分别代表由三种不同年份艾条随机组合的不同施灸顺序,制作艾条的三种艾叶储存时长分别约1年(2018年7月-2019年7月),约3年(2016年9月-2019年9月),约5年(2014年6月-2019年6月)(以下各简称为1年、3年、5年)。试验时A组选取犊鼻穴施灸,B组取关元穴,C组取大椎穴,连续施灸三次,每天一次,每次使用不同年份的艾条,共连续施灸三天。三组的施灸顺序均做到操作者和受试者的双盲,每次施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即艾灸得气消失后停灸;若无热敏灸感,则施灸40分钟结束。并记录有无热敏灸感,若有,记录热敏灸感出现的潜伏期(施灸时到灸感出现的时长)、效应期(灸感出现到消失的时长)及热敏灸感量表V1.0,以观察其热敏灸感出现的程度和形式差异。试验全部完成后由另一参与人员进行揭盲,统计并分析数据。结果:1.经气激发率比较A、B、C三组中,3年艾、5年艾分别和1年艾的经气激发率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储存时长3年、5年的艾条经气激发率均优于1年艾。3年艾和5年比较,P>0.0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二者对热敏灸感的激发无差异。A、B、C三组不同年份艾条的经气激发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病种间的经气激发率无差异。2.潜伏期时长比较A、B、C三组中,3年艾、5年艾分别和1年艾的热敏灸感潜伏期时长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储存时长3年、5年的热敏灸感潜伏期时长均少于1年余艾。三组中,3年艾和5年的热敏灸感潜伏期时长比较,P>0.0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三组不同年份艾条的热敏灸感潜伏期时长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病种间的热敏灸感潜伏期无差异。3.效应期时长比较A、B、C三组中,3年艾、5年艾分别和1年艾的热敏灸感效应期时长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储存时长3年、5年的热敏灸感效应期均比1年余艾更持久。3年艾和5年艾比较,P>0.0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二者灸感持久性无差异。A、B、C三组不同年份艾条的热敏灸感持久性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病种间的热敏灸感效应期无差异。4.热敏灸感积分比较A、B、C三组中,3年艾、5年艾分别与1年艾条的热敏灸感总积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3年、5年艾的热敏灸感强度均高于1年余艾;3年艾与5年艾灸感积分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B、C三组不同年份艾条的热敏灸感总积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之间不同储存时长艾条的灸感强度无差异。5.热敏灸感类型比较A、B、C三组中,1年艾、3年艾、5年艾所出现的热敏灸感中舒适情感体验、自主神经反应、热感传及非热觉四个维度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中不同年份艾条的热敏灸感形式比较无差异。结论:1.与储存时长1年新艾比较,3年陈艾、5年陈艾更易激发热敏灸感,且灸感出现的更快、持续的更久,灸感类型更多、强度更强;3年陈艾和5年陈艾无差异。2.不同储存时长的艾条所出现的热敏灸感强度和类型与疾病的种类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