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文化运动以来,新诗愈发偏向诗性而忽略音乐性,诗人们在追逐诗性的路上越走越远,却忽视了诗歌一贯以来可歌的特质。歌词作为表达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与诗歌之间存在着交叉的部分,即现代歌诗。改革开放以来,香港流行歌曲迅速涌入内地,它们在引领时代潮流的同时也以其瑰丽多姿的歌词不断冲击着内地听众的心灵,从老一辈的黄霑、许冠杰,到如今成长为中坚力量的林夕、黄伟文,不同时代的词人们以多变的笔触书写着不同的时代心声。尽管得到了众多歌迷的喜爱,他们的创作却始终局限于流行文化的领域,而未被纳入文学殿堂。林夕,作为香港词坛的代表人物,其歌词多样的创作题材、细腻的写作风格以及唯美的歌词笔调给内地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本文力图从意境、语言和音乐三个层面对林夕的歌词进行解读,发掘其中深蕴的诗性之美,从而打破对流行歌词滥情、庸俗的刻板印象。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歌诗以及林夕的相关研究。在歌诗研究方面,已经有部分学者注意到现代歌诗的价值,并在歌诗的定义、范围等方面进行了自己的探索。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歌”与“诗”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诗歌的“歌性”与“诗性”,为歌诗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林夕研究中,对其歌词的研究绝大部分局限于语言学的个别研究之中,而将其作品作为歌诗进行审美研究的并不多,因此,总体而言其研究是零散而不透彻的。第一章从意境的角度切入林夕歌诗,认为其意境主要分为优美含蓄、消极虚无和超脱释然三种。优美含蓄的意境主要从古典、伤感、朦胧的三个方面予以探讨,发掘歌词深蕴的美感。消极虚无的意境直指其歌词中消沉、迷茫和放纵的意境营造。超脱释然的意境则是其对消极虚无的一种超越,在此处,林夕不再沉沦于俗世种种物欲、情欲的泥淖之中。这一意境与林夕“援佛入词”的理念有很大关系。第二章从语言角度探析林夕歌诗,主要分为三小节:杂语化的诗语狂欢、诗语的色彩性感受以及陌生化的语言表现。杂语化的诗语狂欢从诗语的构成因子入手,发现其歌诗中充满了多种话语的交响合奏,从而构成了多声道的诗语狂欢。诗语的色彩性感受主要体现在其对颜色词的运用,这些颜色词为语言与感觉打通了通道,释放出诗语的感觉魅力。陌生化的语言表现则从其语言的艺术手法出发,其通过词类活用、省略、词语的超常搭配以及语义悖论在诗语间形成张力,使歌词脱离情感泛滥的洪流而走向诗意。第三章从音乐角度切入林夕歌诗,分为三个小节:外在音乐、内在音乐以及内外音乐的合奏。外在音乐从格律方面对林夕歌诗的节奏和韵律进行分析,探讨其音乐性。内在音乐则从情绪和情感两个方面,分析其歌诗内在的音乐性。内外音乐的合奏则着眼两者之间的沟通和协奏,形成内外交融、和谐共存的音乐共鸣。总之,林夕歌诗在意境、语言和音乐三个方面进行着有意的诗意构建,力图在通俗中创造优雅、在直白中营造诗意、在市场中寻求文学价值,从而在两者之间进行着不断地磨合和探索,最终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