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上游鱼类种类繁多,是众多珍稀特有鱼类的栖息地。三峡水利工程蓄水之后阻断了长江中上游鱼类的交流途径,上游鱼类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至三峡库尾以上江段。金沙江水利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改变了上游的水文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对长江上游鱼类造成长期的影响。向家坝、溪洛渡是金沙江一期工程位于国家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之上的两个梯级电站,已分别于2012年10月、2013年5月开始正式蓄水发电。为探究长江上游鱼类早期资源在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后的变化情况,本次实验选取了寡鳞飘鱼和宜昌鳅鮀两种上游主要的产漂流性卵小型鱼类作为研究对象。2013-2015年每年5月5日-7月10日,在长江上游江津断面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将采集到的鱼卵带回室内培养,在(25±1)℃水温条件下观察其早期发育,并结合蓄水前2011-2012年的早期资源调查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2011-2015年累计调查335天,其中寡鳞飘鱼鱼卵出现率为52.23%,宜昌鳅鮀鱼卵出现率为40.30%;共计采集到寡鳞飘鱼鱼卵1927粒,宜昌鳅鮀鱼卵1492粒。估算出长江上游江津断面寡鳞飘鱼鱼卵总径流量分别为12.59×107粒、8.70×107粒、7.41×107粒、15.96×107粒和32.08×107粒,鱼卵日均密度各年平均值分别为2.81粒/1000m3、2.35粒/1000m3、2.06粒/1000m3、4.15粒/1000m3和9.10粒/1000m3;宜昌鳅鮀鱼卵总径流量分别为7.18×107粒、5.54×107粒、2.62×107粒、9.85×107粒和14.11×107粒,鱼卵日均密度各年平均值分别为1.93粒/1000m3、1.67粒/1000m3、0.78粒/1000m3、3.17粒/1000m3和4.42粒/1000m3,是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之后早期资源量最多的两种产漂流性卵鱼类。2鱼类早期发育结果显示,寡鳞飘鱼鱼卵的平均膜径为(5.44±0.05)mm,平均卵径为(1.61±0.03)mm,初孵仔鱼平均全长(5.07±0.07)mm,孵出后3d开始摄食,存在混合营养期;在饥饿条件下,仔鱼的50%致死时间为8d,100%致死时间为13d,其耐饥饿能力不高。宜昌鳅鮀鱼卵平均膜径为(3.77±0.04)mm,平均卵径为(1.43±0.04)mm,初孵仔鱼平均全长(4.03±0.06)mm,两种鱼卵均为典型的漂流性鱼卵。3通过Pearson Correlation法,对2011-2015年鱼卵密度与水文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寡鳞飘鱼日均鱼卵密度与水温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他水文环境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宜昌鳅鮀日均鱼卵密度与透明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水位、流量、电导率、流速则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宜昌鳅鮀鱼卵密度与p H、水温则无显著的相关关系。4 2011-2015年,长江上游寡鳞飘鱼与宜昌鳅鮀早期资源量在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后都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寡鳞飘鱼的早期资源组成在蓄水前以鱼苗为主,蓄水后则以鱼卵为主。然而它们的相对多度在蓄水之后都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提高,至2015年,两种小型鱼类的早期资源量在鱼卵补充群体中的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说明长江上游鱼类种类组成出现了小型化趋势,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面临着更严重的生存威胁。建议从开展联合生态调度、加强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增殖放流和水生态监测等方面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