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又称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是指左肾静脉(LRV)在通过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腹主动脉(AO)之间的夹角时,由于夹角的变小受到压迫,从而引起血尿、蛋白尿、生殖静脉曲张、甚至左腰腹部疼痛、头痛、头晕、食欲下降、全身疲乏、月经失调等一系列临床表现[1]。该现象在19世纪50年代已在教科书上提及。Schepper在1972年首次报道胡桃夹综合症引起左肾出血后逐渐引起临床的重视。随着临床上多种检查技术的发展,该疾病的发现率也逐步提高。其诊断的方法及流程也多种多样,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也各有所不同。本文总结2005.8-2009.12我院泌尿外科门诊及住院40例胡桃夹综合征(NCP)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和手术效果,探讨彩超及CTA在胡桃夹现象中的诊断价值、术前准备和术式选择及左肾静脉人造血管外支架固定术治疗的价值和意义。研究对象和方法总结2005-2009我院泌尿外科诊治的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门诊及住院资料,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做阴性对照。对以上研究对象均按照严格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入本研究。对纳入本研究的病例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从门诊及住院病例中摘录内容。对彩超及CTA测量的肠系膜上动脉(SMA)、腹主动脉(AO)、左肾静脉(LRV)之间关系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来探讨彩超及CTA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并对比手术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来探讨左肾静脉人造血管外支架固定术的价值和意义。结果40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11-39岁,平均20岁;男24例,女16例;肉眼及镜下血尿34例;蛋白尿19例;全身疲乏伴食欲下降4例;左腰腹部不适3例;女性月经量过多4例;体格检查身体消瘦31例;左肾区叩击痛3例;男性均有不同程度左侧精索静脉曲张。病程4月-12年,平均3年。实验室检查均行血常规、尿红细胞形态、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检查,都在正常范围;均行泌尿系彩超示无异常。40例患者行平卧位彩超测量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腹主动脉(AO)之间的夹角(a)平均18.5°(7°-42°),正常值(45-60°);左肾静脉(LRV)受压处的管径(d1)平均1.82mm(1.7-2.3mm);左肾静脉远端管径(近肾门处,d2)平均9.85mm(7.8-13.5mm);左肾静脉受压处血流速度(v1)平均1.33m/s(0.65m/s-1.91m/s);远端血流速度(v2)平均0.26m/s (0.13m/s-0.62m/s);左肾静脉远端管径与受压处管径之比d2/dl平均3.2(2.6-4.5),大于2即有诊断价值。24例行CTA肾血管成像示SMA与AO之间夹角(a)平均17.3°(7°-31°),正常值(45-60°),明显压迫左肾静脉,且其中1例示胰腺头部压迫左肾静脉,1例示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及其下方的纤维结构压迫左肾静脉。14例行泌尿系平片及静脉肾盂造影(KUB+IVP)示无异常;9例行双肾SCT平扫示双肾无异常;11例行膀胱镜检查示左输尿管口喷血。38例根据彩超及临床表现即确诊,2例在行CTA后结合临床表现确诊。其中13例因经济原因未行手术治疗,门诊保守活血药物治疗;4例行左肾静脉下移一下腔静脉吻合术;12例行左肾静脉人造血管外支架固定术治疗,余因各种原因未行任何治疗。13例行保守治疗者有4例血尿症状稍有改善,蛋白尿无改善,1例症状消失;4例行左肾静脉下移术者,2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仍有血尿及蛋白尿症状;行左肾静脉人造血管外支架置入术13例中,12例症状完全消失,1例症状明显改善,后又行左肾静脉内支架扩张后症状消失,均顺利痊愈出院,后有6例复诊查彩超及CTA显示左肾静脉血流正常;余未有跟踪随访。结论1、实验室检查如尿常规、红细胞形态检查、彩超、CTA、膀胱镜、泌尿系平片及静脉肾盂造影(KUB+IVP)等对于胡桃夹现象均有较高诊断价值;2、彩超可以清楚的看到左肾静脉血流的变化,可作为疑似胡桃夹现象患者的首选无创检查;3、CTA可以清楚的看到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左肾静脉之间的空间结构,可清晰、客观的观察到具体的压迫位置,压迫程度,明确一些血管变异侧枝的压迫情况,为手术提供更为详实的依据。4、左肾静脉下移一下腔静脉效果较为肯定,但吻合术创伤大,涉及大血管吻合,术者要求水平较高,改变正常的解剖位置,远期效果有待观察;左肾静脉人造血管外支架固定术创伤小、不改变正常的解剖位置、不涉及大血管的吻合、可操作性强,可作为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理想的治疗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