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由于胰岛素绝对/相对不足或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缺陷所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症。其特征为血液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异常升高及尿糖。根据病因,可分为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和妊娠期DM,其中2型DM约占90%~9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DM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和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被认为是DM的前期状态,目前对DM前期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因此,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全面了解山东省目前DM流行特征,对于早期发现DM患者和高危人群以及DM综合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1.应用流行病学现况研究的方法,通过多阶段分层抽样调查,了解山东省城乡18~69岁常住居民DM及IFG、IGT的流行现状;2.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了解DM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山东省制定DM防控策略及评价干预措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2010年山东省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是在全国2010年慢性病监测的基础上,采用现况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对山东省城乡18-69岁常住居民DM的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三部分。采集所有调查对象的空腹静脉血,除DM患者外,全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指标包括血糖、血脂等。其中,血糖均在当地实验室完成测定,所有实验室均通过国家标准资格认定;血脂结果由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统一测定。由于本次调查属于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得到的样本数据,呈现多层分级结构且具有非独立的特性,故采用抽样权重和事后分层权重来进行复杂抽样的点值估计,采用泰勒级数线性法估计率的方差并构建95%可信区间(CI)。描述山东省18-69岁常住居民及分城乡、年龄组、性别等人口学因素以及BMI、腰围等其他相关因素的DM/IFG/IGT的加权患病率及其95%CI。DM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SAS中的单因素和多因素SURVEY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计划样本数为7800人,最后获得的样本数为7675人,其中7670人测定了空腹血糖值,7589人进行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测定服糖2h后血糖值。样本中男性3438人(占44.79%),女性4237人(占55.21%),城市居民2246人(占29.26%),农村居民5429人(占70.74%);平均年龄为45.59±13.55岁。2.本次调查DM的总体加权患病率为6.28%(95%CI:5.35%-10.08%),IFG的总体加权患病率为11.36%(95%CI:7.07%-15.66%),IGT的总体加权患病率为5.85%(95%CI:3.85%-7.86%)。在580例DM患者中,123例为调查前确诊病例,占21.21%,457例为本次调查新诊断病例,占78.79%。3.DM、IFG、IGT加权患病率在不同性别、城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长,DM、IGT患病率逐渐上升,60-69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IFG患病率以50-59岁年龄组为最高,18-29岁年龄组最低。4.不同BMI、腰围分组间,DM、IFG、IGT加权患病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DM、IGT患病率与BMI呈现“√”型关系,IFG患病率与BMI呈线性关系,DM、IFG患病率与腰围呈线性关系,IGT患病率与腰围呈“√”型关系。分层分析显示,BMI、腰围对男性和女性的DM、IFG、IGT患病率影响不一。血压、血脂、吸烟、饮酒、体力活动等因素对DM、IFG、IGT的患病率均有影响。5.多因素SURVEY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肥胖、中心性肥胖、DM家族史、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是DM的危险因素,中等收入是保护性因素。[结论]1.山东省城乡18-69岁常住居民的DM、IFG、IGT的患病率较高,城乡之间DM、IFG、IGT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肥胖、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人群的DM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其正常人群。肥胖、高血压人群的IFG、IGT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BMI和腰围对男性和女性的DM、IFG、IGT患病率的影响不同。3.DM的危险因素有年龄、肥胖、中心性肥胖、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IGT,中等收入是其保护性因素。[建议]1.进一步对IFG/IGT病人进行研究,通过队列研究,研究DM转化率及预后并对IFG/IGT病人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2.加强对DM预防的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自我检出率和预防意识。3.制定针对山东省DM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建立DM监测系统,开展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加强对病人的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