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内容多是新课程改革增加的,是新课程中内容最新、抽象程度最高的模块,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物质结构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物质结构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该模块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由于选修模块开课顺序等原因,目前还没有针对《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状况的深入研究。结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作者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来进行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研究者以三节不同类型的课(“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金属原子的堆积模型”)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与相应的实践研究,并通过与学生交谈、对学生与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自我反思等方式来检验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的效果。希望能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帮助,同时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本文主要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为基准,进行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典型课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是新课程改革形式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模式。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作者得出以下结论:在日平时的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该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注意“深广度”的把握,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此外,让学生进行局部探究,即探究局部环节,这样更有利于教师主导课堂走向,有更强的实用性。每节课教师都应尽最大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主动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逐步学会探究,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使教学的三维目标得以达成。实践表明,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可以使物质结构知识由抽象变为形象,有利于学生实现“微观→宏观→符号”间的转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