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PKM2在子宫内膜癌发生、进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阐明子宫内膜癌发生机制奠定实验基础,同时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新靶点。方法1.搜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和天津蓟县人民医院的子宫内膜癌患者60例(A组)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60例(B组)作为研究对象,以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64例(C组)作为对照。完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孕产次等)、病理资料(组织类型、分级、分期等)、临床治疗与预后(治疗方法、转移与复发等)。2.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组织中PKM2、p-PKM2、HIF1α表达情况。3.进行统计学分析,证实糖代谢异常在子宫内膜癌发生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HIF1a表达而促进肿瘤细胞增生及进展。结果1.三组患者年龄比较:三组患者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98,P=0.227)。2.PKM2在三组患者中的表达:在A组、B组及C组中,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PKM2阳性表达率最低,而子宫内膜癌组中PKM2阳性表达率最高。三组子宫内膜组织细胞中PKM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7%、63.3%、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79,P<0.001);子宫内膜癌组PKM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χ2=28.132,P<0.001)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χ2=8.711,P=0.003);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PKM2的阳性表达率也明显高于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χ2=6.394,P=0.011)。3.p-PKM2在三组患者中的表达:在A组、B组及C组中,子宫内膜癌组p-PKM2的阳性表达率最高,而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p-PKM2阳性表达率最低。p-PKM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53.3%、34.3%,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81,P<0.001)。子宫内膜癌组p-PKM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内膜非典型增生组(χ2=5.167,P=0.023)和正常组(χ2=18.879,P<0.001);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p-PKM2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χ2=4.528,P=0.033)。4.HIF1α在三组患者中的表达:在A组、B组及C组中,HIF1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3%、63.3%、43.8%,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29,P<0.001)。子宫内膜癌组HIF1α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内膜非典型增生组(χ2=6.136,P=0.013)和正常组(χ2=20.793,P<0.001)。内膜非典型增生组HIF1α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χ2=4.770,P=0.029)。5.三组患者中PKM2、HIF1α、p-PKM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三组子宫内膜组织中,PKM2与HIF1α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63,P=0.000;PKM2与p-PKM2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66,P=0.000;HIF1α与p-PKM2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13,P=0.002;6.子宫内膜癌中PKM2、p-PKM2与HIF1α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PKM2、p-PKM2与HIF1α的表达与年龄(P=0.601、P=0.119、P=0.296);肿瘤组织学类型(P=0.497、P=0.794、P=0.215);肿瘤分化程度(P=0.788、P=0.680、P=0.221);肿瘤肌层浸润深度(P=0.591、P=0.099、P=0.224)及肿瘤临床分期(P=0.874、P=0.691、P=0.946)等均无相关关系。结论糖代谢异常在子宫内膜癌发生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HIF1α表达而促进肿瘤细胞增生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