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II类1分类牙弓、基骨弓宽度的变化,分析变化的部位和程度,以及该变化与矢状向、垂直向异常的相关性,探讨该类畸形基骨和牙弓横向变化的特点;2.通过对比安氏II类1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牙齿颊舌向倾斜度和颊舌侧牙槽骨厚度,来探讨有无牙性代偿发生、牙齿倾斜度是否异常,牙根与颊舌侧骨板代偿后有无足够的安全边界;3.为临床安氏II类1分类患者的病因机制分析、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至2017年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正畸科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80名,男性39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22.4岁。其中实验组:安氏II类1分类患者共60名,依据FMA角分为3个组,分别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安氏I类骨性I类均角患者共20例。通过Minics18.0三维重建,头位调整,对上下颌尖牙至第二磨牙的牙弓和基骨弓宽度相关指标进行测量,以及测量除第三磨牙外所有牙颊舌向倾斜度,以及该牙釉牙骨质界下3mm、6mm、8mm平面牙根距离颊舌侧皮质骨的垂直距离,统计及分析。[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高角组上下颌、均角组上颂牙弓宽度狭窄;低角组上下领、均角组下颌牙弓宽度无差异;随着面高的增加,牙弓宽度越狭窄。2.与正常组相比,高角组上下颌、均角组上颂基骨弓宽度狭窄;低角组上下颂、均角组下颌基骨弓宽度无差异:随着面高的增加,基骨弓宽度越狭窄。3.同一冠状平面上,正常组所有检测区域下颌基骨宽度均大于上颌基骨宽度;与正常组相比,除第二磨牙外,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下颌基骨弓宽度均小于上颌,其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值从尖牙至第二磨牙有统计学意义(P<0.05)。4.横向宽度与ANB角、FMA角呈负相关,其中与FMA角负相关更明显,随着面高的增加,横向宽度越狭窄。5.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患者上颂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小于正常组,其中高角组患者最小,低角组最大,随着面高的增加,上后牙颊舌向倾斜度越小;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下颌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大于正常组,其中高角组最大,低角组最小,随着面高的增加,下后牙颊舌向倾斜度越大;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患者上下颂前牙颊舌向倾斜度大于正常组,其中低角组最大,高角组最小。6.高角组上下颌牙CEJ下3mm、6mm、8mm牙槽骨厚度小于正常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正常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无差异,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牙位无统计学意义。上下颌尖牙颊侧CJE下3mm、6mm、8mm牙槽骨厚度较其他牙位小。[结论]1.安氏Ⅱ类1分类低角上下颌基骨弓宽度、牙弓宽度与安氏Ⅰ类均角相比无横向宽度改变,安氏Ⅱ类1分类均角上颌、安氏Ⅱ类1分类高角上下颌较安氏Ⅰ类均角均出现明显狭窄,随着面高的增加,狭窄的程度越大。2.安氏Ⅱ类1分类横向宽度可能与垂直骨面型呈负相关,与矢状骨面型呈弱的相关性,垂直向异常对横向宽度的影响要大于矢状向,垂直向是优先考虑的因素。3.安氏Ⅱ类1分类错拾畸形是否需扩弓需考虑需不需要进行下颌(?)位调整以及上下颌牙弓匹配的状况。4.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横向宽度变化可能与病因机制、功能状态和下颌后缩代偿性匹配有关。5.安氏Ⅱ类1分类高角和安氏II类1分类均角患者上颂牙后牙代偿性腭倾,安氏Ⅱ类1分类高角患者下颌后牙代偿性颊倾,为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后牙应提早注意转矩的控制。需(?)位调整时,上颌后牙应施加正转矩,下颌后牙施加负转矩;不需(?)位调整时,应根据后牙的咬合关系,维持上下颌后牙倾斜度,或者加重上颌或者下颌的代偿。6.安氏Ⅱ类1分类后牙牙根与颊舌侧骨板有足够的安全距离,故后牙区的转矩调整和改变是安全的,安氏Ⅱ类1分类高角牙槽骨厚小于正常组趋势,特别在切牙区域更薄,无论是代偿性治疗还是正畸-正颌手术去代偿,都应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