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球藻培养模式及其油脂特性的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didas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球藻作为商业应用上热门的微藻之一,在食品、保健、污水处理等方面都被广泛研究。本论文研究了小球藻在不同培养模式下,其生物量、叶绿素、油脂等生化参数的变化情况,同时利用三相分离方法对相应培养条件下收集的藻粉提取油脂,进而对油脂中的中性脂、糖脂、磷脂以及三酰甘油酯sn-2位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比较小球藻藻种MBFJNU-1和MBFJNU-17,在“自养种子-自养培养”、“自养种子-异养培养”、“自养种子-混养培养”以及“混养培养种子-混养培养”四种模式下的生化指标变化。在“混养培养种子-混养培养”模式中,小球藻MBFJNU-1合成最大生物量10.61±0.68 g/L,叶绿素a含量为42.84±0.75 mg/L,而多糖和油脂则在“自养种子-混养培养”模式中积累较多,分别为6747.84±3.88 mg/L和1388.87±8.17 mg/L。对小球藻MBFJNU-17而言,“混养培养种子-混养培养”模式最有利于生物量(9.27±0.15 g/L)、油脂(1297.12±4.31 mg/L)和多糖(3960.00±2.92mg/L)积累,而叶绿素a含量在“自养种子-混养培养”模式中合成54.56±3.54 mg/L。最后对四种培养模式下收集的藻粉进行脂肪酸组成的分析,发现两种小球藻在不同条件下饱和脂肪酸含量都高于40%。“混养培养种子-混养培养”条件最有利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小球藻MBFJNU-1和MBFJNU-17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0.73%和49.50%。综合考虑,得出“混养培养种子-混养培养”是两株微藻的最佳培养模式。(2)研发一种绿色节能的提油技术,即三相分离法提取小球藻油脂。利用三相分离体系提取藻油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20(藻粉:缓冲液)、硫酸铵浓度10%(w/v)、体积比1:2(悬浮液:叔丁醇)、温度70℃。从油脂得率中可知,在“自养种子-异养培养”下收集的小球藻MBFJNU-17藻粉油脂得率最高,达28.67 g/100g。(3)利用硅胶柱和洗脱剂分离油脂,分析中性脂、糖脂、磷脂和三酰甘油酯sn-2位置上脂肪酸的组成,其中,C16:0、C18:0、C18:2和C18:3为主要脂肪酸。对于小球藻MBFJNU-1而言,“自养种子-异养培养”小球藻分离得到的中性脂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为丰富,达55.42%;“自养种子-混养培养”小球藻分离得到的糖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达53.22%。而在小球藻MBFJNU-17脂肪酸组成中,“自养种子-混养培养”小球藻分离的磷脂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54.60%);“自养种子-自养培养”小球藻分离的糖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最高(49.59%)。分析三酰甘油酯sn-2位置上的脂肪酸组成,“自养种子-混养培养”小球藻合成的饱和脂肪酸以及棕榈酸含量最高,其中,小球藻MBFJNU-1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8.46%,棕榈酸含量为30.42%,而小球藻MBFJNU-17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4.58%,棕榈酸含量为30.73%。对于sn-2多不饱和脂肪酸,两株小球藻在“混养培养种子-混养培养”条件下合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37.16%和32.61%。通过分析两株小球藻三酰甘油酯sn-2位置上的脂肪酸组成,证明这两株小球藻具有合成棕榈酸的能力,为开发人乳脂替代品提供一条可供选择的新途径。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自升式海洋平台主柴油发电机组水冷系统在高浊度海域难以使用的难题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水冷制约因素并制定了针对性解决方案。完成的主要工作是对过滤设备进行了选型
作为极端环境中常见的微生物,嗜盐菌存在于高盐湖泊湿地等环境下。近年来,随新的嗜盐菌不断分离,对其功能的探索也在同步开展。而对于嗜盐菌的系统研究,是揭示其调节高盐湿地功能、改善恶劣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盘锦湿地占地面积约31.5万公顷,为高盐碱地带,其土地含盐量较高,同时,其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围绕盘锦湿地嗜盐菌的构成进行系统研究,是全面揭示该湿地生态活性的重要切入点。基于此,
非线性现象是一种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任何一个自然界的物理系统都是非线性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线性假设无法满足对物理系统模型的精确描述,非线性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非线性声学是非线性科学其中一个分支,当声波的振幅足够大或者介质非线性产生作用时,非线性项不能忽略,声波也不满足叠加原理。声波非线性互作用会产生和频波、差频波以及高次谐波;由于高次谐波在水介质中传播时,衰减系数较大,所以主要
自诞生以来,永磁同步电机在工业领域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由于电机在复杂多变的工业环境中工作,在长期连续运行期间,电机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故障,给设备和系统带来灾难。因此,研究永磁同步电机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变得尤为重要。在多种多样的故障诊断技术中,本文研究了基于稀疏表示的诊断技术,包括使用稀疏表示来提取永磁同步电机的故障特征、进行故障分类,并将其与传统的支持向量机进行结合。同时,本文利用L
本论文介绍了反鸟类的研究简史、地质背景、和反鸟类生态类型。整理归纳了迄今外止已公开发表的反鸟化石名录,目前为止,中国已正式报道的反鸟类已达53个。本论文主要对发现于中国辽宁省朝阳市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中的一件反鸟类标本进行生物学特征及系统发育研究。运用传统的骨骼形态描述方法,对标本的骨骼进行详细的系统描述,根据反鸟类的近裔特征确定标本属于小型反鸟;同时,根据头骨及后肢的形态特征可判断其为一小型树栖反鸟
王中林老师创立压电电子学效应后,此领域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研究团队致力于压电电子学理论和器件的研究。然而,之前对于压电电子学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仅仅拥有一个或者有限个界面的器件或系统中。由于取向的不可控,压电电子学效应在由大量界面组成的包含数以百万计的压电单元的系统中只能起到非常有限的作用。直到现在,对包含大量界面的体材料施加压应力还没有报道过电导率降低或者不变的情况。因此,探索含有大量界面
放线菌(Actinomycesbovis)是一类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重要微生物资源,是天然抗生素主要来源之一。特别是极端环境的放线菌,具有特殊的生理特性和代谢机制,能够产生特殊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寻找挖掘新型天然抗生素的重要来源。本研究以从新疆盐碱地分离得到的一株具有高抑菌活性的丝状菌作为出发菌株,在确定分类归属的基础上,从生物学活性、发酵条件、抑菌物质的分离纯化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为进一步
本研究前期通过对318份玉米自交系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克隆到一个纹枯病抗性基因ZmFBL41。在玉米自交系B73中,ZmFBL41编码F-box蛋白,负调控玉米对纹枯病的抗性。ZmFBL41蛋白是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Skpl-Cullins-F-box,SCF)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感病型玉米B73中介导SCF复合体对肉桂醇脱氢酶ZmCAD的降解,使得木质素合成受阻,积累量下降。而在抗病玉米自交系如C
随着化石燃料的迅速减少和能源需求的增加,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并研究新的储能装置已经迫在眉睫。超级电容器是采用电极与电解质之间形成的双电层界面来存储能量的新型电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于各类结构的需求多样化,在现代建筑、桥梁等工程项目中,薄壁构件被越来越多地采用。但材料在加工、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出现气泡、初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