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清初桐城方拱乾一门四代为个案,对桐城方氏家族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初步研究。
论文采取家族文学的视角。简介了桐城方氏家族的历史沿革与世系情况,融合该族仕宦、科举、门风与诗礼文化氛围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方氏族人的思想状况及其诗歌创作的家庭、社会渊源。专门论述了方氏家族在清初两次流放东北的经历,为对方拱乾一门四代的个案研究提供思想、政治背景,由此也能窥见清政府文化政策的一角。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对方氏家族的诗歌研究,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先总体介绍方氏家族的整体诗学成就,再以遭遇流放的方拱乾一门四代为典型个案加以深入探讨。方氏家族几乎人人能诗,杰出的有“方氏三诗人”。方拱乾一门四代因科场案和文字狱分别遭遇两次流放,出身世家大族加之特殊的经历,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取得了不平常的成就,具有家族文学和流人文学的双重特色。四代人在诗歌理论上均表现出“尊杜”的诗论倾向,对其创作手法与风格有不同程度的继承。四代人中方拱乾的诗歌成就最大,各体兼备,其中写得最出色的是描摹宁古塔乡村生活的田园诗;方登峄和方式济的乐府诗颇具特色。他们在流放东北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反映了清初东北的山川景物、民俗风情、发展状况及流人的生活、心态等,成为清初东北流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代人在边疆地区勤奋创作诗文,为开发东北文明作出了贡献。
论文通过上面的初步研究,以期更全面地了解桐城方氏家族的情况,并从一个层面展示清诗初期演变的史实、清初东北流人文化以及清朝的文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