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lee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素质教育的难以实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摆在新世纪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指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应试教育色彩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僵化,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等问题,分析指出问题关键出在教学观念,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模糊不清,导致人文因素流失;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学生变成了语言知识的“研究员”、“解题机”;尤其忽略了美学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导致教学方法日趋僵化,学生逐渐失去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而阐述了实施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的可能,即教学目的、对象需要美,教学内容存在美,教学过程体现美:指出中学语文学科实施审美化教学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论文第二部分主要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角度论述了实施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的途径。备课是审美的挖掘过程,需要充分研究中学生审美心理、审美经验、审美需求;应从教材里提炼美,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为上好一堂审美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上课是激发美、传输美。组织教学中,开讲艺术不可忽视,要符合一定的美学原理;创设优美的课堂气氛,保障课堂教学美感的诱发;教师要动情,创设情境、挖掘内涵、用美的教学语言去传情和激情。第三,课外活动是美的延伸。语文教师要注意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增强自主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欢乐,从而激活学习语文的乐趣,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论文第三部分总结归纳了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的特点,指出实施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意义。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具有审美情境性、互动与交流性、针对性、渗透性等鲜明特点。语文教师借助教学内容、方法的形象性,创设各种审美情境,调动学生情绪, 使之身临其境,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因此,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具有审美情境性特点。 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中介,形成互动的审美关系,师生间通过错综复杂、密集不断的信 息交际,形成一种和谐的双向交流关系,使师生间的主客体地位顺利转化,因而具有互 动和交流特点。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需要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语文教材特点进行 审美教学活动,因而具有教学的针对性特点。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应追求德、智、美,三育的有机统一,相互渗透,而拥有渗透性特点。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能够更有效地 开展中学语文的审美化教学。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实施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具 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是一种“动之以情”的美感熏陶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中学语文 审美化教学为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为长期围绕语文界的老问题即“怎 么教”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实施完整意义上的素 质教育具有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我发现一个普遍现象,现在很多教师只负责自己的教学,钻研教材,努力备课,做了大量的上课准备,但上课时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毫无兴趣,有的
现代诗与宋诗渊源甚深。宋诗有诸多艺术特色,如以文为诗、运典隶事、题材之日常化、言语之谐俗化等,而最显著者莫过于比拟,其影响现代诗者亦重在于此。就通感式比拟而言,中国
元末明初思想家、政治家刘基目睹元末社会动荡不安,官贪吏污,加之自己仕途坎坷,写下了感时之作《郁离子》。这本哲学著作发展了儒家民本主义思想,提出了自己爱民、养民、德治
在初中科学教学设计时,教师须对学生已有经验、情境创设、实验和讨论进行全盘考虑,在设计时应思考在这些活动中可能会产生的资源并对其进行预设,通过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与
传统的啤酒生产技术是由国外传入我国的,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随着行业发展、市场竞争,啤酒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与挑战,除了进行企业重组提高竞争力外,进行技术革新也是一项
<正>气力除灰不畅的影响气力除灰系统成为我国火电厂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气力除灰方式是有一定原因的。从历史上的角度来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型火电厂的整体情况是单机容量
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与其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归因方式的关系。方法:用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IAII)、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上网学生
通过回顾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提出该体系从形成至今只经历了一次革命,在近现代科学(含医学)为世界主流科学的背景下,近百年来中医学虽然经历了3次大的浪潮,但并
<正>砚,始于汉兴于唐。而宋砚是最具生命力,就它外廓线稍外绷恰到好处的弧度,形成一种张力。而深邃砚池内落下的短直线多锋利挺直与弧形砚堂相配。宋人正是利用这弧与直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