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当代对“风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篇,而对“风骨”的研究和论述大多集中于内容与形式、文学风格等话题,并不以“风骨”的审美蕴藉为重。本文旨在从美学的角度分析“风骨”对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审美价值诉求和精神意义,并探讨“风骨”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意义。 本文从总体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对待“风骨”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范畴,运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传统批评方法,进行文献阅读,发现“风骨”的哲学基础“气”,而“气”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哲学范畴。曹丕《典论·论文》使“气”确立了在文论中的地位,刘勰则在“文气”基础上确立了“风骨”理论地位,随后“风骨”被引用到书画理论中,确立了其美学史的重要地位。 “风骨”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是一个美学范畴集群,又是人物品评的经典术语。“风骨”协调了文学语言和思想感情的统一,涉及多种美学风格,其自身又不是某种风格,而其本质是文质论的进一步发展。运用法国泰纳“种族、环境和时代”的“三因素”说进行分析发现,建安风骨与燕赵等北方文化密切相关,进而得出了一地有一地之文风,一代有一代之“风骨”的结论。 通过对《风骨》的反复细读,并与重多理论比较后发现,“风骨”蕴含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最高审美理想,与儒释道的审美理想有重大的交集。道家的“道”和自然、儒家的中和之美、释家的高妙境界在“风骨”中得到了完美有效的和谐统一。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风骨”注重情感的感染力和语言修辞,而这饱含了作者对其隐含读者的预期,也使读者在接受文本的过程中顺利地实现了期待视野的契合,进而对“风骨”进行文化的再阐释,使“风骨”被不断地传承下来。 “风骨”的价值在于,既有文本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教化的现实功用,又有超越现实和文本的道德审美价值。尽管文学的发展曲折反复,“风骨”每到山穷水尽时就显现出其价值,而这对于我们当下的文学现实和社会现实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风骨”作为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也就有其继续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