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投公司又叫“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所组建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地方政府所划拨的土地等资产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大致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承诺,主要将融入的资金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之中。城投债是基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旧《预算法》等相关规定限制,以及承接地方基础建设响应国家经济发展所共同催生的融资工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普遍缺乏盈利能力,长期以来需要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土地注入等方式实现平台规模扩张以达到国家标准。因此城投债又被称为“准市政债”,隐含其具有地方政府信用背书的特征,投资者对其也往往有“刚兑”、“地方政府隐性担保”的预期。正是这种预期使得投资者忽略城投平台潜在违约损失及平台自身盈利情况,.因此城投债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非市场化的特点,这无形中加大了城投平台的风险积聚。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的政策,城投公司面临转型的巨大压力。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建议》提出建立“借、用、还”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2015年1月1日起实行的新《预算法》,明确划清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界限,规定允许地方政府发债融资,且今后政府不能再通过企业、事业单位等渠道举债,这都凸显国家希望打破隐性担保的决心。近年市场债券违约事件频发,从早年无违约到近年违约事件增多,说明仅依靠地方政府隐性担保并不意味着万无一失,地方政府隐性担保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传统刚性兑付思维在当下债券市场环境需要重新审视。以政府财政支持的手段不可持续发展,城投公司必须加强自身综合能力,重视自身的盈利情况和资产结构调整,加强自身竞争力。当下城投债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转型迫在眉睫,本文欲探究城投平台融资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城投公司融资规模与融资利率两个角度出发对影响城投平台融资要素进行探究,通过面板回归和结果检验能为我们理解地方政府债务的质量与债务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提供参考。本文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内在城投平台发行的企业债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的方式,对企业债发行的规模、利率两个方面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后城投公司发债规模主要受地方经济状况影响,随着地方政府城投债券余额、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上升以及近年逐渐增多的债券违约事件对地方政府刚兑信仰的削弱都对发债规模造成反向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违约企业的性质对融资的影响效果有所不同,民企违约对地方发债规模的影响相对较小,而有国资背景的企业违约,是打破投资者对地方政府刚性兑付预期的利器,对降低相应地区城投公司发债规模的影响更显著,侧面反映出政府隐性担保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平台公司发债利率主要受债券期限、评级以及地方经济因素影响。近年逐渐增多的债务违约事件提高了新债发行利率,地方赤字、债券违约金额、债务余额等体现政府担保能力的指标都对发行利率造成显著影响。而城投公司自身财务因素对发债成本影响力不足,反应出市场对公司财务指标关注程度不足,一方面说明投资者缺乏理性,忽略基本面,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为当前城投债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主体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性。从模型结果能够看出当前政府隐性担保能力依旧是市场投资者依据的重要指标,债券违约事件已经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显著影响,加强城投平台债务管理,严把风险成为推进城投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文章采用子样本分组回归方式对模型稳健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本文主要实证结果仍显著。本文最大的创新点在于结合社会热点现象引入债券违约指标,通过对地方债券违约金额、违约企业性质的梳理,研究表明债券违约已对地方发债规模和发债利率产生负面影响,加强城投平台债务风险管控已经成为当务之急。